世界多元文化的“贵州表达”——首季“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演出侧记

05.09.2014  17:10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刚刚过去的7月到8月,在爽爽的贵阳,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50多个原生态艺术表演团队齐聚贵阳,70余个魅力独特的节目持续上演,首季“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为贵州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呈现了一台台精彩绝伦的原生态文化艺术盛宴,生动地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思想。

在这场由中国文化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贵州省文化厅主办的世界多元文化盛宴中,贵州的原生态文化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多元文化的“贵州表达”热潮,把贵州厚重的原生态文化置于世界的中心、全球的焦点。

省委副书记李军表示,从今年起,贵州将“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拓展为“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依托贵州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突出全国性、国际性,为全球原生态文化的研究、交流、比赛、展示搭建平台。

这样的创举,在贵州是第一次,在全国同样具有划时代的开创意义。这样的创举,对正致力于打造“中国原生态文化集聚展示交流重要基地”的贵州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世界原生态文化的饕餮盛宴

胡官美虽然回到了村里,但她依然对一个多月前的“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旅程记忆犹新。在那一次旅程中,她和她的歌队不仅向国内外嘉宾呈现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神奇魅力,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原生态文化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现年59岁的胡官美,是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一名歌师,是远近闻名的侗族大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本次展演中,原生态音诗《侗歌声声》(原名嘎老)作为开场剧目,胡官美和她的女儿杨秀珠及孙女杨明慧,在“传歌”中同唱《人要学歌才快乐》。

侗歌声声》由“传说”、“传歌”、“传情”、“传习”四个乐章组成。整台演出以侗族大歌的拾锦荟萃为专场,以混声大歌的磅礴,情歌的婉约、酒歌的粗犷,以及黔东南各地经典侗歌的妙趣,首次系统的将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音乐集中展现。

看了这台节目,很让我感动。侗族大歌多次被请到北京、台湾、日本、巴黎演出,我都一同前往,所以对侗族大歌很有感情。但这次的演出是第一次全面的、立体的呈现。”著名文化学者、音乐学家田青先生如是说。

事实上,《侗歌声声》只是这季“原生态音乐之夏”里,东道主贵州送给世界的一个重要“见面礼”。在此次活动中,主办方精心挑选了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12个原生态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国内18个省份的40多家原生态表演团队,组成5台共计70余个魅力独特的节目,于7月、8月在贵阳依次上演。

除了《侗歌声声》,另外四台节目分别为《八面来风》、《山花烂漫》、《南腔北韵》和《大美原音》。

八面来风》集中展现了一台我国各民族具有典型性、经典型的原生态歌、舞、乐的集合,其中还有来自柬埔寨、澳大利亚的原生态歌舞。整台演出共涵盖了非洲、澳洲、美洲等4个国外团队和国内四川、宁夏、广东、内蒙古等地的精彩表演,中外原生态文化艺术同台,歌舞并重,展现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整台演出大炫民族风令人如痴如醉,国外的民间音乐让筑城观众在家门口体验了一把世界风情。

山花烂漫》是一台融大气、激情、绚丽于一炉的演出,除了呈现内蒙古、新疆、西藏、朝鲜族等我国几大民族独具个性的民间艺术外,美国乡村音乐、墨西哥民族音乐、夏威夷草裙舞等异国风情悉数登场。中外原生态艺术之花,在贵州的舞台上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艺术魅力。

南腔北韵》专场中,观众领略到全国各民族的山歌、民歌、情歌,以及脍炙人口的东北二人转,和贵州侗族的牛腿琴、三眼箫等一系列原声音乐。

作为压轴演出,《大美原音》将苗、布依、侗、彝、水、土家、仡佬、瑶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经典民族歌舞搬上舞台,与牙买加、希腊、印度等国的民间艺术家们同台献技,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绝妙的视听盛宴。

省文化厅厅长许明告诉记者,此次活动旨在“传播贵州好声音,讲述贵州原生态故事”,以国际视野审美贵州原生态音乐舞蹈,并与国际国内范围内的原生态音乐舞蹈同台竞演展示,在贵阳营建一个原生态歌舞交流、展示的“国际平台”。

2014年是活动营运的首年,我省计划依托贵州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通过3至5年的持续推广,不断扩大活动参与面和影响力。许明说:“我们希望实现‘主流认同、国际参与、全球传播’的公益性文化品牌塑造,以此推动贵州以及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传承、交流和创新。

 

期待世界原生态文化上演“贵州狂欢季

近年来,“原生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表达,在全国各地受到了人们追捧。其要义,是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新说法。

原生态”这个概念来源于环境保护,“原生态”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它让我们了解了自己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原生态”艺术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那些假模假式的所谓“艺术演出”,那些套路化、商业化的“包装”,那些“快餐文化”,观众已经腻烦了。

这是一次探索,我们只是开了个头,以后如何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省文化厅副厅长黎盛翔说。

采访中,不管是官员、专家、学者还是观众,大家认为,首季“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开了好头,但若要擦亮这块金字招牌,需要在原生态文化的表达上探索更好的出路,目前的剧场演出,很难持久。

问题就出在这里,有着强烈民族性、地域性的原生态文化,一旦搬上舞台,就变成了另外一种艺术形象,即舞台艺术。”省政府参事、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谢彬如说,要把原生态文化转换成舞台艺术,就有一个提升的过程。

这个“提升”的过程,其成败评价就是观众的“好看”与“不好看”。原生态文化植根于传统的农耕社会,有着特殊的孕育土壤。一旦赖以依附的土壤发生改变,势必会带来呈现形式的改变。如果“提升”得好,就能为原生态文化提供更多层次的表达空间;但如果“提升”得不好,就会与观众产生疏远。

我们应跳出舞台,在贵州开辟更多的原生态文化展示空间。”谢彬如建议,譬如剧场、广场、街头、村寨都可以成为原生态文化的表现舞台。

在贵州大学教授王良范看来,“原生态音乐之夏”的尝试,无疑是一次很好的“贵州文化表达”。原生态文化从乡野走向城市,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不可避免。

原生态文化在城市的展演,要让城市人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巨大魅力,反之就是失败。”王良范说,这种展演,要让原生态文化与城市文化产生互动对话。“在贵州举办原生态音乐之夏,贵州开了好头,但要真正形成品牌,亟待拓展展演空间,充分利用广场、街道、社区等,要让城市沸腾起来!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专家学者们在充分肯定贵州举办“原生态音乐之夏”的同时,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依托贵州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原生态文化,在贵州的街道、社区、村寨等上演世界原生态文化的“贵州狂欢季”。

原生态文化是一个创意的大工厂,是生命和艺术的合成体,在贵州举办这样的原生态文化汇,既有助于贵州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有助于推动贵州旅游的繁荣发展。”省文联戏剧家协会主席张玉龙说。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认为,“原生态音乐之夏”为贵州文化打开了更加宽阔的视野,做文化工作就是做撬动工作,培育好“原生态音乐之夏”这张品牌,就能够撬动各方力量,真正实现贵州多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国际视野下的贵州原生态文化行动

一个月的“爽爽的贵阳-原生态音乐之夏”演出,不仅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得到零距离的交流和展示、增进了人们对原生态艺术的了解,也促进了国内外朋友的友好沟通和民族团结,正如活动所希望的那样——以原生态艺术搭建民族桥。

来自新疆代表队的两位歌手帕力扎提和古丽孜娜,曾多次参加央视“青歌赛”等国内大型赛事。此次为了来贵阳演出,从事不同职业的帕力扎提和古丽孜娜聚在一起精心挑选、反复排练自己喜欢的民歌。在贵阳的演出,她们觉得收获最大的是与国内外演出团队的交流。“贵州代表队的芦笙和木叶吹奏很好听,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帕力扎提说。

在演出结束后,来自泰国中央舞蹈队的两位演员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第一次来中国、来贵州演出,非常高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开了眼界,看到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

乌克兰手风琴青年演奏家瓦路让说:“我与节目中的另外两位演员十年前就来到了中国,我们分别在不同城市的艺术团。这次我们相约来到贵州参加活动,希望用我们最有特色的节目赢得观众的喜爱。

事实上,作为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富集大省,贵州是较早开始原生态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实践大省。

早在2007年7月,由贵州省政府、国家民委、国家旅游局主办,黔东南州委、州政府,省民委,省旅游局等部门协办,举办了首届中国贵州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与此同时,还举办了“原生态民族文化论坛”。

2010年6月,于贵州凯里举行的第九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首届原生态文化论坛上,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类学家,围绕着原生态文化在当代之蓬勃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对原生态文化与中国传统的践行、发展观与生态智慧等议题均提出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观点和建议。

2014年7月12日至14日,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中国人类学者聚首贵阳“多彩贵州”原生态文化国际论坛,再次聚焦原生态文化,展开对话与讨论。

贵州素以拥有多元性、古朴性、完整性的多民族原生态文化资源而著称。经过近十年深入挖掘与精心打造,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多彩贵州”品牌已经成为丰富贵州省群众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成为展示贵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并延伸到非遗保护、旅游、商务、演艺等相关行业,带动了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

今天,原生态民族文化已成为了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贵州文化元素,是贵州最大的文化“富矿”。如何在新语境中使“多彩贵州”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接轨,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相辉映,也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令人高兴的是,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建成全省性统一数据库平台,“多彩贵州”品牌形成系列组合优势,让贵州地域文化、原生态文化的元素、符号在舞台、屏幕、报刊、网络等领域充分体现。到2020年,把“多彩贵州”品牌打造成为中国著名文化符号和标志,贵州成为中国原生态文化集聚展示交流重要基地。

“‘原生态音乐之夏’为贯彻落实这个《规划》开了好头,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不断探索创新,把贵州置于世界原生态文化的中心来作好安排和部署。”省文化厅副厅长姜刚杰如是说。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从明年起,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将永久落户贵州。毋庸讳言,这对于致力于打造“中国原生态文化集聚展示交流重要基地”的贵州而言,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砝码。

 

                                                                                                                                                                                                                    (杜再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