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步入新常态

29.09.2015  20:43

        (记者 彭芳蓉) 今年9月,来自西安的张军民和他的朋友自驾车前往贵阳。一行8人驱车来到晴隆,一大早就登上观景台眺望垂直高度约260米、盘踞在山间的雄伟公路,心中升起无限感慨。这是他们在贵州沿着红色线路旅游的第一站,下一站则是遵义会议遗址。他们的计划是,自驾周游贵州的红色文化线。

  像张新民这样受到贵州文化旅游所吸引的游客,为数不少。这无疑带动了文化旅游相关的很多行业。

  截至2014年底,我省与文化旅游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3大行业20个子行业中,文化旅游产业单位共有2170个;文化旅游个体工商户11465户;文化旅游从业人员95709人;文化旅游资产542.00亿元;文化旅游收入118.54亿元。2006年至今,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与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都在30%以上。这些数据足以表明,贵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贵州风景名胜资源丰富,自然风景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

  一条以民族为特色、以山地为特色、以红色路线为特色等多重文化构建出相互交叠、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链条,创造一个以文化为根、旅游为基的文旅融合发展环境。

   民族瑰宝放异彩 深度旅游成热点

  令贵州大学的几名学生印象深刻的是,1年前贵州大学文化书院里小范围放映了一部名为《侗布》的纪录片,几名来自龙额镇的青年用朴实的手法全程记录了侗布的古老制作工艺。这部纪录片在黎平县的肇兴侗寨拍摄,如今已成黔东南地区又一个热门旅游景区,古法工艺制作的侗布是这里的特产,年代悠久的鼓楼更是这里的标识。

  陆文礼老人今年已71岁,作为鼓楼掌墨师,已在肇兴侗寨守望鼓楼30余年,肇兴的一座鼓楼,就出自他之手。修建于1981年的这座鼓楼,如今已成为前来侗寨旅游的人们必须拍照留念的最佳背景。

  在侗寨,你能欣赏到的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最广为人知的应当是早已走遍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只要来到侗寨,就一定能与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对面,现场聆听最震撼人心的远古之声。若是恰好赶上当地芦笙节或是侗年,那更是一场民俗文化集中展示的饕餮盛宴,游客能在此体验一把与城市生活完全不同的绝世风情。

  据统计,贵州农事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等民族节庆共有50多个,以苗族、布依族、侗族和仡佬族居多,这些大大小小的节日都有独特且丰富的庆祝方式,在当今的开发背景之下,不仅延续了节日本身的传统,也被赋予了观赏的现代意义。

  像侗布这样的古老服饰,在我省各民族也同样种类繁多,其中苗族的服饰就多达150余种。苗族妇女所穿的“百褶裙”等服饰,被人们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图腾”。而瑶族妇女的头饰特别复杂,样式超过100种。这些服饰艺术既表现历史,又演绎着古老的神话和传说。

  在贵州,像肇兴侗寨这样沉淀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旅游胜地,多若繁星。2014年底,国家住建部等部委联合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省共有426个村寨列入其中,占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总数的16.67%,位居全国第二;2014年,国家民委发布公示首批34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我省有62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

  《贵州省“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中,明确将500个特色民族村寨建设作为推进计划之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我省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进行文化旅游开发的还不到5%,绝大多数古村落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而深度游却已开始风行,民族村落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前景,十分广大。

风光无限在险峰 奇山异石引客来

  今年7月,由贵州播州海龙囤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申报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第48项世界遗产。至此,贵州又多了一张递给世界的名片。播州海龙囤,这个来自中世纪的古老军事城堡,居于群山之巅,地势险要,目前已被列入我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并已开始规划建设。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在长顺罗永庵和遵义桃源洞,你能分别找到以上来自建文帝的题壁诗和唐代李白的摩崖诗遗迹。这是贵州岩画、摩崖和石刻题咏遗存丰富的真实写照,它们构成了贵州文化旅游的精彩部分。而贵州的山地古建筑中梵宇、石塔和墓葬建筑数量,也蔚为壮观,它们与自然景观、山石风景、峡谷洞穴等喀斯特风景地貌,和谐共生成一道看不够的优美画卷,“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的叙述方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

红色线路开新篇 实地感受历史美

  通过全国多次报道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片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热播,贵州晴隆县的这一伟大抗战历史遗迹,也逐渐升温成为红色文化旅游的热点目的地。

  因为拍摄《二十四道拐》而衍生出来的安南古城,目前正进入紧锣密鼓的修建当中,为将要举办的黔西南州旅发大会做准备。而在黎平县,黎平会议纪念馆也早已开门迎客,连接着红色翘街的纪念馆,吸引着与日俱增的八方来客。

  贵州的红色文化丰富多彩,除了早已广为人知的遵义会议会址,镇远和平村、黎平会议纪念馆、瓮安猴场会议会址、湄潭浙大西迁文化遗址、四渡赤水纪念碑、息烽集中营、安顺王若飞故居等,串联成贵州一条鲜亮的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以特色姿态走进人们的视野,丰富了贵州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

  早在2000年,贵州省就把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随着贵州省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红色纪念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深度体验贵州红色旅游。遵义会议纪念馆、黎平会议纪念馆、安顺王若飞故居陈列馆等20余个红色纪念馆、陈列馆,已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红色文化的保护、研究、展示、宣传和利用等工作,全面开展。多年的发展,红色旅游已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5年至2014年,贵州的红色旅游景点接待游客达9492万人次,同比增长24.06%。

文旅融合显成效 持续发展须有道

  无论是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保护,还是红色旅游资源挖掘发展,都离不开合理规划和实施。目前,文化产业十大行业中,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工艺美术品生产业,都与文化旅游密切相关。而雕塑工艺品制造,金属工艺品制造,漆器工艺品制造,花画工艺品制造,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品制造,抽纱刺绣工艺品制造,地毯、挂毯制造,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其他工艺美术品制造,园林、陈设艺术及其他陶瓷制品制造,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工艺美术品及收藏品零售,野生动物保护,公园管理,游览景区管理,文艺创作与表演、其他娱乐业、艺术表演场馆,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烈士陵园、纪念馆,游乐园这22个子行业,都在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最切实的服务。换句话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要这些子行业作为基础内容,以丰富旅游的多样性和立体性。

  截至2014年底,我省文化旅游业领军企业有56家,收入13.85亿元。在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龙头示范效应的影响下下,贵州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为了持续加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贵州省文产办也拟定相应计划,发挥资源优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文旅融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借助社会资本力量,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实施“多彩贵州”品牌战略,增强贵州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同时也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通过传统保护、多重旅游线路的打造,并借影视、文化创意、文化品牌的打造,贵州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将更加广阔。

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蓝图初现

  早在2012年“国发2号文件”就提出,在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战略,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贵州旅游业的战略定位。贵州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省份,以文化为基础发掘旅游新看点早已是贵州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正在实施“五个100工程”中,100个旅游景区与100个城市综合体有机结合,勾勒了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战略的蓝图。

  “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战略明确指出:贵州应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黄果树、荔波、梵净山、雷公山等精品景区,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加强遵义、镇远、习水、青岩、西江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旅游资源富集城镇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实施红色旅游二期建设方案,加强以遵义会议纪念体系为重点的经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蜡染、服饰、银饰、苗绣、漆器、紫袍玉带石雕等特色旅游商品。支持贵州符合条件的地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按照这一战略定位,我省多方合力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和支柱产业来发展,明确了系列推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标志着贵州旅游发展迈上更高起点,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

  今年3月贵州省旅游局对外公布的《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着详细的规划蓝图,提出应加大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培养一批贵州文化旅游品牌之外,还将推动形成地域标志性的商品、地方特产等民族民间工艺体系。此外,还将加大发展民族文化、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力度。

无文化 不旅游

  走过村寨,行在山间,美食是舌尖的记忆,山水是双眼的记忆,唯有文化是停留在心底的记忆,是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

  在晴隆遇到的西安游客,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旅游是有“目的”的,是冲着红色文化而来的,他们必然会带着红色记忆回去。贵州这片热土,在他的心里不再是单纯的西南山区,而是带着红色印记、人文印记、山水印记的神奇之地。贵州的故事会伴随着印在他脑海中的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独特地貌而变得生动起来,可以想象,通过他的口传,更多的人们会涌来二十四道拐一睹“芳容”。

  无文化,不旅游。这是现代人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对精神层面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它为文化产业发展开拓出一条现实的富民之路,也为贫困山区探索出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切实途径。而在当下创建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规划中,贵州的行动步伐正在加快,更多的魅力画卷正徐徐向游客展开。

  走过侗寨,歌唱不再是田野劳作之余的兴趣,而是受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过古镇,苗绣、苗银、侗布不再是生活中的点缀,而是登上国际舞台推向世界的民间瑰宝;行在山间,林立的山石树木不再是沉睡的客观存在,而是让游客叹为观止争相合影的自然奇观;步入纪念馆,墙上的名字和照片不再是单纯的纪念,而是为每一个前来瞻仰的后人重现历史,激荡心灵。

  这些看似散落在民间的颗粒,在规划与发展的催动之下,凝聚成一股强有力的贵州之绳,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紧捆绑在一起。 100个旅游示范区,就是这种创新思路的生动映射。

  回到游客的角度,有文化,才旅游,文旅融合给了人们渴望到此一游的独家理由。

文化+旅游 老景区发新枝 

   黄果树延长旅游活动周期

  黄果树瀑布是贵州旅游最早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心,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今年9月黄果树国家湿地公园一期项目正式投入施工,建设面积约为140公顷,建设范围为白水河大桥至陡坡塘瀑布坝点、螺丝滩瀑布,投资规模约3.4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修建广场、码头、观景平台、园路、木栈道、浮桥、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公厕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等,一期项目预计今年12月建成。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景区品质,创造新的旅游景点,增大景区旅游容量,延长旅游活动周期,截留旅游观光人口。

梵净山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区

  梵净山位于铜仁市,得名于“梵天净土”,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带。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努力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旅游品牌,正在筹备创国家5A级景区、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万山汞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工作。曾入选2013“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2015年入选贵州“十佳旅游景区”。

青岩古镇全方位提升文化底蕴

  
青岩古镇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南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从2014年开始,青岩围绕黔茶、黔酒、黔菜、特色餐饮、苗药文化博物馆、F3、超五星度假精品酒店、SPA、贵州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表演等功能打造项目,完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整合。实施北门旅游综合体、南门文化旅游产业区、文凡超五星级酒店和张公馆恢复重建项目,丰富青岩景区旅游业态,提升青岩景区文化底蕴和内涵;新建停车场3个,游客服务中心2个和旅游公厕,重建药王庙、黑神庙,恢复连通北城墙、西城墙,提升改造寿佛寺广场、两湖会馆,重新布展状元府、周恩来父亲曾居地。

成品油行政许可公示(高速公路新建20191011)
依据《行政许可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贵州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审核,以下拟建高速公路加油站符合《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规划布点(2018-2020)》 ,商务之窗
成品油行政许可公示(投资主体变更20191011)
现对拟变更投资主体和重新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商务之窗
关于促进贵州农产品市场销售项目拟奖补企业的公示
为充分发挥餐饮业对贵州农产品的消费扶贫作用,商务之窗
杨明凤二级巡视员赴从江县开展商务扶贫工作调研
   为贯彻落实省纪委夏红民书记在省直部门支持保障商务之窗
成品油行政许可公示(快速干道新建20190916)
依据《行政许可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贵州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审核,以下拟建快速干道加油站符合《贵州省新增道路加油加气站规划布点(2018-2020)》 ,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