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吴子林研究员莅临我校讲学

12.12.2014  14:40

12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吴子林应我校邀请,在花溪校区公共教学楼6301教室作了题为“‘安尼玛的吟唱’——《格萨尔》‘神授艺人’的多维阐释”的讲座。此次讲座系我校“山海风流”系列学术讲座暨2014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宣传普及学术报告会之一。副校长蔡永生出席并向吴子林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报告会由我校社科处处长谢廷秋主持。我校文学院师生300余人聆听了讲座。

 

蔡永生副校长向吴子林研究员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吴子林研究员讲学

 

吴子林首先介绍了史诗《格萨尔》及“神授艺人”的相关知识,他指出,史诗是“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作为史诗文化的“活化石”,说唱艺人既是史诗的创造者,又是史诗的传承者,其每一次表演都是单独的歌,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他说,“神授艺人”现象,是史诗研究领域的“斯芬克司之谜”,尽管许多学者试图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来揭开“神授艺人”的神秘性,但他仍然相信“语言中是有神的”,而且“神授艺人”也是通过多种程序考核并被授予了证书的。他以自己在西藏亲自聆听多位“神授艺人”的表演为例,与现场师生们分享了自己在这种神秘艺术中所获得的美好启示。

 

 

吴子林把话题进一步引申到关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神秘与灵性等问题。他认为,从根本上说,文学都是神秘的,充满灵性,充满情韵,其“诗性结构”蕴含了多种价值或意义,并与我们切己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们只有摒弃了功利之心,以信徒般的虔诚去进入文学,才能与其中的“”相遇,也才能获得美的体验和心灵的涤荡。他还告诉我们,世界永远存在着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某些东西,人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最后,吴子林把文学艺术这种精神性创造与“梦想”联系起来,他认为梦想是人灵魂深处的创造动力,梦想与想象一样,都具有非现实性功能和创造性特征;梦想中蕴含了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它唤醒了自由的生命体验意识,拓展了个体自由生存的空间。 因此,他呼吁青年学生勇敢寻梦和追梦,做一个有梦想的人,不断去创造生命价值。

 

吴子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文学评论》编辑部编审,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诗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批评,已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专著有《自律与他律——中国现当代文学论争中的理论问题》、《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通论·第六卷》、《童庆炳评传》等。另有《艺术终结论》、《新编文学理论》等各种编著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