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寻贵州人民脱贫之路

18.04.2017  17:10

摘要: 新华网贵阳4月13日电(刘丫)近日,记者走进贵州,探寻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为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文化。中国科协始终关注各地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工作。2016年10月,中国科协、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做好科普助力精准扶贫相关工作作为中……

      新华网贵阳4月13日电(刘丫)近日,记者走进贵州,探寻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为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文化。中国科协始终关注各地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工作。2016年10月,中国科协、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出台《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做好科普助力精准扶贫相关工作作为中国科协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在中国科协的大力号召下,各地方科协纷纷投身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落地实施工作。

      贵州省科协定点帮扶贫困村

      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迎春村是贵州省科协2013-2015年定点帮扶贫困村之一,为尽快进入角色,省科协工作人员多次到迎春村走访、了解民意,省科协干部直接驻扎在村里,邀请省农业技术专家实地考察,为迎春村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经过多方收集意见,贵州省科协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重点打造青菜沟小康寨建设、茶山绿茶规模化种植、桐麻元孵化场专业养殖和特色林下养殖等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全村经济文化有序发展。 

      杨绪刚是迎春村的一名贫困户,在省科协为迎春村出谋划策、安排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后,他选择在林下进行鸡养殖,目前年收入2万元左右。“贵州省政府、省科协领导和相关专家多次来我家考察、指导,养一只鸡省科协给我们个人补助8块钱,县里给我们安排经济适用房,房子交付后我们家就能住上新房了。”杨绪刚难掩喜悦的心情。

      据统计,贵州省科协自开展帮扶以来,已向迎春村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并立足人才、人力、人脉三大优势,帮助迎春村按时完成了脱离贫困村行列的任务。

      景区科研基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百里杜鹃研究基地位于贵州西北部黔西、大方两县交界处,是迄今为止中国已查明的面积最大的天然杜鹃林带。研究基地成立以来,成功申报有关杜鹃花研究的项目6个。

      百里杜鹃研究基地负责人王灵军说,“研究基地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延长杜鹃花的花期,如何防治病虫害,保护珍稀品种,培育新品种,通过科技的手段,让百里杜鹃的杜鹃花更吸引观赏者,通过研究晚花种类,延长花期来增加当地老百姓在花季中的收入,带动更多贫困户走向富裕。”与此同时,研究所还雇佣了40位临时工作人员,这也解决了部分当地就业问题。

      创新企业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

      百里杜鹃华洲绿色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普底乡大荒村,公司通过与中国农学会、贵州食用菌协会、四川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贵州省绿色生态促进会等科研机构合作,林下种植各种菌类产品,并提供技术指导,给一批贫困户带来了就业机会。

2016年,该公司共为大荒村培训68人,带动周边6个村及邻近乡镇发展食用菌种植,仅大荒村、永兴村、联丰村就有贫困户87户347人参与发展食用菌种植,种植户人均年收入由2015年不足2000元提高到3500元以上。

      43岁的李琼是来自于贵州省毕节市普底乡联丰村的一名农村妇女,是精准扶贫的对象,目前在百里杜鹃华洲绿色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菌类的种植,她说,“我以前在家种玉米,由于家里的地少,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我和全村40多户人家都在这里种植菌类,有专家给我们培训,上手很快,既不用担心亏损,也不用全年工作,每年还能收入70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