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安:政府托底买保险 让特困人群看得起大病

11.12.2015  13:25

新华网兰州12月11日电(记者张钦)49岁的包凤莲,好不容易盼到患有脑瘤的丈夫治愈出院,自己却又查出宫颈癌。一个农村特困户,本来债台高筑,现在又得面对每月一次、每次至少1万多元的化疗。“病治不治?家里今后生活怎么过?”她一度感到绝望。

包凤莲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尹川村的农村二类低保户,一家七口人的全年收入,六七成来自农村低保。这两年,包凤莲为了给丈夫鲁进财治病,不惜粜粮举债,花了16万余元。在新农合报销之后,鲁进财还获得民政救助和大病医疗保险的理赔,但即使这样,还有5万多元的窟窿,只能靠四处借债暂时填补。

屋漏偏逢连夜雨。从今年3月起,包凤莲住院、手术,6次化疗,又花了8万多元。不过,与丈夫相比,她看病的实际自付降到5000多元。新农合、民政救助和大病保险帮她分担5.47万元。此外,秦安县“两保一孤”大病保险又理赔2万元,并且打破“先看病后理赔”常规,一确诊就获赔,这笔提前支付的理赔金让她可以撬动更多的新农合资金来治病。说起这笔“救命钱”,包凤莲非常感动,道谢时泣不成声。

秦安县的“两保一孤”大病保险,在当地也是一个今年才出现的新鲜事。所谓“两保一孤”,是指农村五保户、低保人群中困难程度最大的第一类与第二类低保户,以及孤儿。在61.8万余名秦安人中,“两保一孤”人群有34026人是全县贫困人口中失去自我发展能力的最困难人群,一旦患大病就面临极大困境。据县民政局统计,仅全县的农村低保人群,近3年全县年均有439人在新农合报销后,因为自付部分还有5万元以上获得民政救助,而按照现行政策,民政救助比例也只能是自付部分的10%到20%。

为让“两保一孤”人群看得起大病、不因病陷入“赤贫”,秦安县与中国人寿保险共同探索设立“两保一孤”大病保险。全县3.4万余特困人群全部参保“两保一孤”大病保险,县财政埋单,保险公司让利。如果有人患有脑出血、肝硬化、胃癌等30种重大疾病,一经确诊,即可获得2万元保险金作为治疗费用。秦安县委书记王东红说,这种金融扶贫方式,是为了解决特困人群享受基本医保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说起“两保一孤”大病保险,最大的特点是变事后理赔为提前给付,通过缓解群众的筹钱之急,让困难人群能够及时治病。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秦安县支公司经理周金平的话说,这有利于把特困人群“抬进医保的门槛之中”。

11月17日,兴国镇贤门村的二类低保户、69岁老人刘转过突发脑梗塞被送到县中医院,当时71岁的老何旺喜身上只有481元钱,后来找村干部借了3500元住院押金才住了院,但随后几天老两口就获得2万元的保险金,不仅缓解了看病靠借钱的燃眉之急,还为后续治疗和康复提供了资金,目前刘转过在家安心静养。

“‘两保一孤’大病保险作为面向特困人群医保的重要一环,相当于为特困人口提供了护理费、营养费以及未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的检查费等费用。”秦安县副县长毕胜说。

截至12月9日,中国人寿已为秦安县13位“两保一孤”投保者理赔26万元。随着越来越多的受益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项精准扶贫举措也引起许多干部的思考。

为特困人群解困亟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毕胜说,秦安县为3.4万名“两保一孤”者支付的保费是340万余元。财政支出不算多,却撬动了市场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共同为贫困人口兜底。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天水市分公司总经理李源良则认为,在精准扶贫中,防风险就是防一夜返贫,保险下乡开展金融扶贫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