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圣地景象新

13.11.2014  16:44

  黔北重镇——遵义。80年前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人口仅有5万。如今,遵义中心城区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城区100余万。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第二。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84.7亿元;城镇居民收入达到205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49元。

 

  悠悠赤水河,滔滔乌江水。80年前,当地人民见证了红军的英雄壮举,而今又目睹了黔北城乡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踏着红军足迹·感知遵义变迁”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历时8天,起早探黑,连续采访,这里过去与现在所发生的故事让大家兴奋不已、感动不止。

 

  红色圣地更红了

  作为红色圣地、转折之城的遵义。不曾来过的人,以为只有一个遵义会议会址。

 

  其实不然。此外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住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遵义会议期间李德秦邦宪(博古)住处旧址、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等分散在遵义市区。

 

  还在建设中的遵义会议陈列馆,左楼一角工人们还在紧张施工,高高的脚手架还没有拆下来。

 

  王志立表示,陈列馆展厅部分已完成建筑安装及布展工作,报告厅正抓紧建设,计划于今年12月底完成所有建设工作,迎接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活动。

 

  这只是遵义红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开发工作的冰山一角。

 

  做“红色文化”,遵义展现了大手笔。

 

  据了解,今年6月,遵义公园、遵义宾馆已移交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行管理,正按照红色旅游休闲公园的目标进行改造建设。同时,以娄山关战斗遗址为核心景区的娄山关生态文化旅游区在加快建设;茅台旅游综合体、习水土城红色文化创新区、赤水旅游综合体建设有序推进;遵义县苟坝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蓬勃发展,遵义市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苟坝顺利召开。

 

  赤水市丙安古镇巷道里,游客熙熙攘攘,红一军团旧址里挤满了来国内外的游客。

 

  “我们走啦,今天这里是最后一站了。”负责“贵阳至遵义”线路的贵州省中国国际旅行社导游小禹一边招呼来至上海的游客,一边对记者说:“近年来,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进一步便利,到遵义旅游的团队比以前多好多。

 

  数字最有说服力,2004至2013年,全市累计接待红色旅游5088.6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40.2%,红色旅游综合收入累计356.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1.3%。

 

  “转折之城”更美了

  一座红色的城市,它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让人们永远铭记于心!同时,这里也是一座绿色的城市,它把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牢坚守。

 

  采访团一行以遵义市为中心,北上赤水、习水、桐县,西进仁怀,南下遵义县,东入湄潭,一处处长征遗址展现眼前,一段段长征故事催人泪下,但更让大家感动的是这里的青山不变,绿水长流,乡村优美恬静、城市整洁有序。

 

  第一次到遵义采访的光明日报社记者陈雪一路相机闪个不停。“遵义太美了,我要把它晒出去!”她兴奋地说。

 

  静坐车内,望着远去的青山,离去的绿水,采访中的画面浮现眼前。

 

  10月20日,乌江镇党委书记何吉仕指着满山的柏林,告诉大家。“这个山是刀靶水战斗红军布防的第一道防线,炮弹轰炸,当时树木全烧光了,上面有战壕、碉堡等工事。

 

  “现在的柏树是1959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参于种下的,我们已申报打造成公园。

 

  “两年完工,届时不仅让老百姓有个休闲的地方,而且还能记住历史,留下乡愁。

 

  采访中发现,在乡村、在城市,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已成了遵义人民的共识。

 

  2007年10月,遵义市向原国家环保总局递交了创模申请。

 

  7年来,遵义人以“创模”为画笔,在大娄山下,乌江岸边,在3万平方公里的黔北大地,描绘了一幅经济发展“急行军”与环境保护“大决战”、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伴相依的水墨山水画卷。

 

  近年来,遵义在省内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建成投运了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南部污水处理厂及一大批乡镇污水处理厂。2013年底,共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54个,日处理规模43.31万吨,其中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9.5万吨。

 

  2013年,遵义市率先开展了赤水河生态文明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建立了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效制度,市及赤水河流域县、乡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了一个中国政治体制中从未有过的职务——河长。制定确保计划、项目、资金、责任四落实的相关制度,对履职不力的“河长”,实行评优创先一票否决。

 

  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53.0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64%。全市共有23个自然保护区、7个风景名胜区、17个森林公园,总面积达5523平方公里,占市国土面积的17.96%。其中五个县(市)相继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称号,36个乡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赤水、湄潭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市)技术评估。

 

  美丽乡村升级了

  门前杨柳依依,小桥流水,两个老奶奶坐在“洋房”前悠闲的晒着太阳。

 

  这是记者10月13日在余庆县2012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松烟镇白沙水乡生态移民安置点上看到的情景。

 

  “这里住有180户,住的都是产业型、职业型农民。”松烟镇党委书记卫长林介绍。

 

  一路走来,新建、改建、扩建的黔北民居,已成了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见“翠竹绿树掩别墅,红花青果满庭院;曲径通幽水泥路,六畜兴旺是农家”。

 

  湄潭县田家沟村,荷塘小亭,林荫蔽日,村内主干道上小车来回“跑动”。10月14日,刚表演完“十谢共产党”的陈庆宇高兴的告诉记者,家里开有10套客房的小旅馆,种植5亩茶叶,老婆以前开的是“两个滚子”的摩托车,前年换成“四个滚子”的越野车了。

 

  10月18日上午,采访团一行来到桐梓县娄山镇杉坪村,5部电动观光车拉着采访团一行,在杉坪村休闲农业园里“东奔西跑”,精致的孔子像、精美的“和谐乡村”青铜浮雕、别样的“中国梦详解”石刻等景观让人流连忘返,观光车的音箱里不时传来娄山镇党委书记冯建玻的精彩“讲解”。

 

  去年开始,该镇向杉坪的贫困发起总攻。引进广恒龙旅开发有限公司、世纪花卉公司等龙头企业,实施休闲农业园,建设“吃、住、游、娱”为一体的休闲避暑场所,目前已投资6000余万元。全村建有40家乡村旅馆,床位2000张。发展特色经果园2000多亩,绿色产品蔬菜1200亩,标准化养殖场4个,家庭农场5个,全村来自种养殖收入达2000万元……

 

  杉坪村走的是乡村产业化、乡村城市化、乡村景区化、乡村时尚化的道路,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成为黔北第一村。冯建玻一席话清晰地道明了沙坪村发展的方向。

 

  截至6月底,遵义市“四在农家o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共完成投资4.3亿元。

 

  血肉之情更深了

  在遵义,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和谐的党群干部关系。

 

  10月20日,遵义县三合镇刀靶村里红旗飘扬,敲锣喧天,村民穿红军装,扛红旗,夹道欢迎采访团一行,端茶递水、送鸡蛋。一首《十送红军》传来,把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68岁的王大妈老人,舞着红扇子,移动着舞步,告诉记者,“听到你来采访,很高兴,我们是自已组织起来的。

 

  家住习水县土城镇上的58岁曾福远大伯,连连声说:党的政策好!合作医疗好!他说,去年老婆得了中风,用去了13000元钱,合医报了7200元钱,民政给了2000元钱,自己出钱的不多。

 

  在遵义,党的政策,不仅落实到位,而且宣传到位。

 

  今年以来,仁怀市30多个核心部门、窗口单位都开设了“马上帮你办”办公室,将行政审批流程和办理时限缩短了一半。

 

  遵义县在91个村(社区)安装了626个广播“大喇叭”,让“大喇叭”重新响起来,用农家话讲农家事,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赤水市探索“百姓龙门阵”新载体,采取拉家常的方式,送政策到农户、送文艺到院落、送技术到田间、送项目到村组。通过3000场龙门阵,基层的困难、问题、矛盾、隔阂迎刃而解,政策法规在潜移默化中宣传到位,项目建设的推动、惠民政策的落实等等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支持。 

 

  近年来,遵义市以创建“党的声音进万家”工程为载体,紧紧依托市、县、乡群众工作中心和政务中心,2004个村(社区)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和7500个片区便民利民服务点,借助1.1万个基层党组织、2.5万个基层单位的24万名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了解情况、建立民情台账,广泛宣传党的群众理论、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让党的声音在基层发出“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