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5.06.2015  13:08
    本报记者 周黎兵 邹晨莹

  青山葱郁,碧水迢迢。

  从武陵山脉到乌蒙腹地,从乌江之畔到草海之滨,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贵州对生态文明的不懈探索和执着追求,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之间的辩证关系。

  中国窗口,世界舞台。

  从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到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从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到我国首起行政公益诉讼案,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因为贵州,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贯穿时空,这一命题的贵州实践,神形兼备,丰盈充实,既有对生态文明的尺牍描述,更有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增与降——

荒山坡披绿,生态与生活融合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提是守住绿水青山。

  赫章县海雀村,位于贵州的西北角,是全省生态建设攻坚战的一个样本。

  毁林开荒曾使小山村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到5%,当地村民回忆,“那时人跟土地、树木像结了仇,没地就砍树开荒。

  20多年后,造林植树成了海雀人的家常便饭,一担担土铺遍山,一棵棵树栽入窝。雨冲了,再种;土流了,再垒。经过艰苦和不懈的努力,如今,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4%。

  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从对抗走向共生,发轫于海雀的实践,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贵州大地上生生不息。

  2000年以来,贵州实现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目前已达到49%,同时,水土流失面积平均每年下降1.08%。

  增与降之间,贵州绿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鲜亮。

  今年初,《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未来3年间,我省计划完成造林绿化916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要努力使绿色成为多彩贵州中最丽、最迷人、最持久的颜色!

  “要让良好的生态成为贵州最突出、最响亮、最永久的品牌!

  秉着这样的信念,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带队上山植树。当天,8万余名干部群众义务植树40万株,积极投身于绿色贵州建设行动,力争让贵州GDP的“绿色成分”更浓,“生态账簿”更厚。

  从一处风景到一种风尚,生态建设优等的成绩单背后,是贵州坚定不移的护绿、扩绿的决心。



 进与退——

引凤凤长栖,环境与经济同守



  “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转型发展,路径在哪里?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着青山绿水饿肚子”的穷路。

  后发赶超,贵州全力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的“铁律”,正在践行自己的“良方”:要通过更科学的制度安排,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转型发展,支撑点在哪里?

  产业,园区,项目。

  设立生态红线,把住“绿色门槛”,“多彩贵州拒绝污染!”;

  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杜绝“饥不择食”;

  所有园区,必须配套环保设施;

  新上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调整要求。

  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进!

  投入大、消耗高、污染重,退!

  进与退之间,贵州正走一条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的产业发展路子。

  六盘水,不走旧路,变“”为“绿”,这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明确提出“不要污染的GDP”,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避开了“资源优势陷阱”。

  遵义,强力起飞,短时间内,无数荒山变成连绵起伏的茶园,茶农对有机茶园精心管理,企业在全国各地推销茶品牌,政府努力进行产业建设,“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用一次次获奖的事实证明发展茶产业的“天生丽质”和活力迸发。

  贵安新区,立足高端,白手起家,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重大引领性项目云集于此,把全国大数据产业最好的资源聚集过来,托举起一个“云上贵州”。

  用“有形之手”紧握生态底线,抬高生态标杆,形成倒逼机制,贵州的转型升级已按下快进键,步入快车道,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质量效益更好的方向演化。



 堵与疏——

懂绿更护绿,理念与法治携手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升华为理念,固化为制度,是贵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思维、新视野、新跨越。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贵州进度”:

  2009年,出台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

  2013年7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拉开帷幕,成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2014年6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先行一步。

  建设生态文明,须有严密的法治。

  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这时,一起与环保有关的案件引发全国关注:金沙县检察院将环保局告上法院,要求其履行职责处罚一企业。这是我国首起行政公益诉讼案。

  之所以发生在贵州,与贵州探索运用法律护美绿水青山的各类环境司法实践不无关系。

  2007年,贵阳市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明确受理国家机关、环保组织乃至志愿者个人作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

  2012年11月,全国首例个人作为原告的环境公益诉讼案在贵阳审结。清镇市屋面防水胶厂倾倒30吨化工废液至一污水沟,流入公共水域。该水域由志愿者蔡长海负责监管,环保法庭确认他有原告主体资格,判决被告罚金30万元。宣判后,村民受到启发:“再有谁敢污染,我们就去反映,不行就告到环保法庭。

  加大企业违法成本,让法律成为撒手锏而不是棉花棒。

  “用好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和环保‘六个一律’两把‘利剑’。”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与之相伴的,是零容忍、下重拳、出狠招:强化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生态环保不作为、乱作为。

  堵与疏并行,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决心更大!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执法,探索建立赤水河、乌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层面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司法专门机构,克服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的弊端。

  要求更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完善层级监督、落实社会监督,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

  标准更高!88个县市区资源禀赋差异大,发展不同步。考核标准不变,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式就难以改变。从不以GDP论英雄,到把生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再到对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10个县取消GDP考核,主要考核生态环境保护、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等指标,实质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如果仔细审视,不难发现一条轨迹——抓住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三个环节,着力加快三大制度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源头严防制度体系,重点在考核评价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及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领风气之先,每一个第一,每一个前列,每一个突破,都是量度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碑,清晰、厚重。



 入与出——

户户农家乐,山村与财富共生



  “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当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生态文明也就随之从他觉他律慢慢变成自觉自律。

  初夏,安顺市旧州镇浪塘村,清澈见底的邢江河穿村而过,岸堤上的木质栈道蜿蜒曲折。

  道路狭窄泥泞,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畜禽乱跑粪草乱堆,脏、乱、差,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这是2013年之前浪塘村给人的印象。

  仅一年多的时间,变革性的生态建设在浪塘村逐步展开,使浪塘村蜕变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村支书严勇指向一片开满美人蕉的花池,“瞧,多清澈,这是通过池子过滤后,排出的生活污水。”每天,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污水沟,进入沉淀池,再相继通过3个湿地床,借助湿地床上的菖蒲和美人蕉“长袖共舞”进行生态净化,最后排出汩汩清流。

  “”与“”之间,不仅包含污水生态治理的实践,还涵盖着更长远的生态智慧。

  若说污水管网是乡村生态升级的“里子”,基础设施便是看得见的“面子”,使浪塘村的自然山水更具灵气,美得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工笔画卷。

  “还没来得及推介就游人如织了,来旅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村民直呼“万万没想到”,小山村成为城里人热门的度假目的地。

  小山村的寻常土货,也成了热销商品。对城里人来说,这样的“”,是“来自绿水青山的问候”;对村民来说,这样的“”,是“金山银山的收获”。

  不只一处浪塘。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我省生态建设作了更为广泛更为生动的注解,让越来越多的乡村以净为底,以美为形,以人为本,呈现出活力、富足、幸福、美丽的景致。

  景致醒了,带来的是山村收成的苏醒。

  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风景风情风俗转为人气财气福气,编织出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画卷,让“美丽乡村”孕育出多彩多姿的“美丽财富”。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省上下的最大共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成为千万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