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交通做牵引 腾飞路上好风光

24.07.2016  22:31
    立体交通网 天堑变通途
  2011年,西安女孩儿朱晓曼大学毕业,她和同寝室的2位室友相约,把毕业旅行定在民族风情浓郁的黔东南。在她们10天的旅行计划中,要去黎平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以及从江岜沙苗寨。     “我们先坐火车到凯里,再转车去肇兴。可是没有想到路这么远这么抖,三个人吐了一路。原本以为10天的时间很充裕,但没有想到光在路上就花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提起那次旅行,朱晓曼总觉得十分遗憾。但让她没想到的是,五年后再次来到黔东南,感受完全不一样,“从凯里到黎平只花了4个小时,一路上不仅道路平整,沿途的山水风光已经让人大饱眼福。”     2011年、2012年厦蓉高速贵州段、黎平至从江洛香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凯里与黎平、榕江、从江的距离大大缩短。     2015年1月,途经黔东南州17个乡镇的三黎高速正式通车运营,天柱、锦屏两县结束“无高速”历史。从此,黔东南16个县(市)之间的车程都缩短至4小时以内。     2015年12月,凯里市至雷山县高速公路正式开通营运,形成凯里、凯里经济开发区、麻江、雷山、丹寨、台江“一市一区四县”半小时交通经济圈。至此,黔东南州进入县县通高速的大交通时代。     一条条大道纵横交错,把过去的一条条弯曲山路一一拉直,黔东南的交通环境得到巨大改变。     改变,不止于此。     2005年11月,黎平旅游支线机场正式通航,开辟了黔东南州民航事业的新纪元。截至2016年3月底,黎平机场相继开通了到贵阳、广州、上海浦东、长沙4条航线,实现旅客吞吐量累计 19.1万人次。2013年10月,凯里黄平机场正式通航。截至2016年3月底,相继开通了到昆明、杭州、桂林、济南、海口、北京、广州、贵阳等航线,实现旅客吞吐量累计8万余人次。     “空中走廊”得到进一步完善,而高铁时代的到来,更是有着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给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正式通车,三都、榕江、从江三个县设立站点。2015年6月18日,沪昆高铁东段建成通车,三穗、凯里设立站点。随着两条高速铁路的贯通,黔东南州快速融入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8小时经济圈”。     回望过去,195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那时的黔东南交通上十分窘迫:全州境内仅有3条干线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1008公里,没有铁路。     伴随着各项建设的开展,黔东南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实现历史性跨越,逐步构筑了一张立体交通网络:铁轨上,动车飞驰;高速公路上,车流滚滚;蓝天上,飞机翱翔;江河中,轮船长鸣。   产业群聚集 经济新腾飞       2014年12月26日19:06,“乘贵广高铁·游神秘从江”旅游首发团随D2841次动车抵达两广入黔首站从江,列车门打开后,320余名广东、广西游客下车,开始畅享原生态之旅。     伴随着首批高铁游客进入黔东南,黔东南旅游进入了快旅漫游的新时代。高铁开通一年多来,黔东南旅游实现了“井喷式”增长。     镇远县城水之澜客栈老板胡近清料得先机,在高铁开通前就把祝圣桥以北的几栋民房全部租了下来,如今胡近清赚得盆满钵满。同样笑得合不拢嘴的还有从江岜沙客栈店主易新龙,他家修葺一新配备宽带、电视、热水、卫生间的客栈天天爆满。     黔东南州旅游局也早就为迎接旅游“井喷”做好了充足准备。以20个重点景区建设为载体,打造以黎平肇兴为重点核心的侗族文化旅游区、以西江为重点的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精品线、以下司为核心的凯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形成核心产品,迎接“珠三角”客源市场。     在黔东南旅游活力瞬间激增的同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向黔东南聚集,为该州实施大数据、大健康、农业、工业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打造洛贯经济开发区,围绕“”与“绿”的特点选择入园企业,最终形成具有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物流产业、轻工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民俗旅游业、生物制药、新材料产业聚集。     今年4月25日,总投资5.8亿元的贵州侗乡生命科学中心开工建设。以此为平台载体,通过加快园区建设、规范药材种植基地、聚焦培育龙头企业、延长提升产业链条、打造民族医药品牌,一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范有序、竞争力强、独具黔东南特色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省级侗乡文化旅游养生健康创新区落户黔东南,凯麻同城战略大步推进,黔东一体化建设如火如荼……一系列大动作在黔东南陆续启动。     围绕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业、新型建筑建材五大新兴产业转型,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切实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路子。城镇建设从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转变,利用山水资源做足文章,切实走出一条具有山地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大交通格局成型为黔东南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开辟了新的途径。   脱贫不掉队 小康步履实     2011年,黔东南16个县市均属国家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14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55个乡镇为贫困乡镇、2077个行政村为贫困村。全州农村有贫困人口167.29万人,占全省的14.56%,贫困发生率42.11%,在我省贫困发生率最高。     脱贫攻坚,是输不起的战役。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打破黔东南州沿边地区偏远闭塞的格局,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关键一步。     “十二五”以来,黔东南共实施国省道改造728.2公里,开工建成旅游公路672公里,全州县乡道改造计划424.6公里、通村油路计划9569.1公里。     交通的发展,不仅使农村基层群众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还有效整合了地区的丰富资源,形成一条辐射带动全州发展的经济动脉。     2015年10月17日,施秉县甘溪乡望城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正式启动运营,红心猕猴桃、黑珍珠葡萄、小河虾、农家腌菜、手工苗族刺绣服饰等土特产飞出大山、飞进城市。     张婕在这里经营着一家民族特色服饰工艺品商铺,销售纯手工苗族刺绣服饰、银手镯等,畅销意大利、新加坡、法国等国家,“一针一线,纯手工,很受外国人青睐。”近1年下来,张婕在电商平台接的单子越来越多,已获利20多万元。     在家里就可以把产品销往全世界,这样的场景是过去张婕想都不敢想的,农村基础条件差、道路曲折,人人都往外奔,谁会留下来谋发展?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村民思想的转变,促进了村民思想的转变的重要因素则是交通的改善。路通了,村民的眼界也跟着开阔了,开始思索改变并采取行动。通村路,不仅仅是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车程距离,更连接了村民与外界的沟通通道,实实在在地成为了群众的致富路。     “由于我州大部分县都在雷公山、月亮山地区,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区、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都在黔东南,一直以来,交通成为制约黔东南发展的最大瓶颈。”州交通局局长吴汉碧说。     如今,黔东南不仅不再背负“最后一个通……”的“桂冠”,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建设成就还处于贵州省前列。     基础设施建设“”的积累,为自治州脱贫攻坚的“”变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到2015年年底,全州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67.29万人减少到84.32万人,减少了82.97万人,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6.5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2.11%下降到21.69%,降低了20.4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