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文朝荣:染绿荒山 搬走贫困

14.01.2015  20:44

    新华网贵州频道1月14日电(记者胡星)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严峻现实,30多年如一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绿山梁,科技兴农挖穷根,把“苦甲天下”的穷村子,带上了“林茂粮丰”的致富路。

    这个带头人,就是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

    种树成为毕生事业

    海雀,彝族话意为“湖水灌注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画面感名称的少数民族村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却陷入了人与自然深深的矛盾中。

    海雀村地处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带的核心区域,山高坡陡、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为了解决温饱,村民不断毁林开荒,在生态极其脆弱的山坡上将玉米和土豆一层层种到了山顶。

    在日益恶化的环境面前,彝族汉子文朝荣作出了一个决定,带领村民种树,让“和尚坡”绿起来。这个决定,成了他毕生的事业。

    文朝荣的种树计划在实施之初受到了一些村民的抵制。村民王德光说,当时自己兄弟分家时仅得到1亩土地,产出的粮食无法养活一家4口人,开荒种地仍是“唯一出路”。文朝荣得知后,主动将自己的4亩地让给王德光耕种。

    1987年初,文朝荣带着村民上山种树。大家深夜把土豆煮好,天一亮就背着土豆上山。200多个村民在群山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修复自然”热潮。文朝荣的儿子文正全说:“我父亲为了种好树,1987年、1988年和1989年3个春节都是在山上过的。

    为了种树,文朝荣还拒绝了“当官”的机会。1989年,组织计划招聘文朝荣担任乡里的科技副乡长。文朝荣找到上级领导,讲述了种树的艰难过程和树林管护的重要性,坚决要求留在了村里。

    连续几个冬天的苦战,海雀村30多个荒坡上种上了1万多亩华山松、马尾松,房前屋后和水沟边种上了漆树。2000年,文朝荣被聘为海雀村党支部“名誉书记”。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义务护林上。他的老伴李明芝说,不论天晴下雨,文朝荣每天都要到林子里巡山,就连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还要拄着拐棍上山。

    经过文朝荣和村民们20多年的精心管护,树苗已成林。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70.4%。海雀村从昔日的风沙策源地,变成了现在的水土涵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