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文朝荣:染绿荒山 搬走贫困

15.01.2015  16:27

  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严峻现实,30多年如一日,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村民植树造林绿山梁,科技兴农挖穷根,把“苦甲天下”的穷村子,带上了“林茂粮丰”的致富路。

 

  这个带头人,就是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

 

   种树成为毕生事业

 

  海雀,彝族话意为“湖水灌注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画面感名称的少数民族村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却陷入了人与自然深深的矛盾中。

 

  在日益恶化的环境面前,彝族汉子文朝荣作出了一个决定,带领村民种树,让“和尚坡”绿起来。这个决定,成了他毕生的事业。

 

  为了种树,文朝荣还拒绝了“当官”的机会。1989年,组织计划招聘文朝荣担任乡里的科技副乡长。文朝荣找到上级领导,讲述了种树的艰难过程和树林管护的重要性,坚决要求留在了村里。

 

  经过文朝荣和村民们20多年的精心管护,树苗已成林。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70。4%。海雀村从昔日的风沙策源地,变成了现在的水土涵养地。

 

   向贫困宣战

 

  构建绿色屏障的同时,文朝荣在思考村民的吃饭问题。在贫瘠的土地上广种薄收玉米和土豆,早已不能满足村民温饱。生前他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科技是海雀村发展农业的出路。

 

  一边种树,一边探索土地增产。文朝荣带领村民搞起了土壤改良。村里挖了几个石灰窑,村民到周边村寨搬运石灰石到村里烧石灰,再把石灰均匀撒到地里,翻犁后改变土壤结构,促进粮食增产。

 

  粮食多了,村民们在文朝荣的带领下积极寻找挣钱门路。海雀山多,适合发展畜牧业。文朝荣告诉村民,养牛耕地、养猪积肥、养鸡买盐的旧观念必须改变。他积极争取繁殖母牛项目,对接企业发展林下养鸡。目前,村里出现了一批养殖大户,靠畜牧业脱贫的村民越来越多。2013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460元。

 

   治穷更治愚

 

  长期以来,海雀村教育事业落后,上世纪80年代,全村具有小学文化的仅有5人。小学3年级“毕业”的文朝荣在村里学历最高,理所当然成为当时村里的会计。治穷关键在治愚,文朝荣对兴办村里的教育倾注了心血。

 

  “不能再让娃娃们当睁眼瞎,必须在村里修一所学校。大家有钱的捐钱,有材料的捐材料。”1988年,文朝荣在村民大会上倡导并带头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168元。文朝荣的老伴李明芝告诉记者,文朝荣从家里拿钱时“偷偷摸摸,像做贼。知道钱的用途后,家里人也都支持”。1个月后,一所简易的土墙学校建好,村里的孩子实现就近入学。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文朝荣仍牵挂着村里的教育。

 

  2014年2月11日,73岁的文朝荣因病去世。没有按照风俗请风水先生看墓地,文朝荣生前自己选中了一块可以眺望海雀山林的地方,他说:“死后还要看着我家海雀这片林。

 

  ·胡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