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考试这场大战

30.11.2015  15:33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刘珊 王名润 何翰章 报道) 考试——学生时代亘古不变的热议话题,大学也不例外。考前、考中、考后这一系列程序“操作”下来,大家可算煞费苦心。

考前 有人悠闲有人愁

有人羡慕大学生考试只要求及格就行了,有人宣称大学考试与平时上课不挂钩;有人对考试漠不关心,也有人为了考试“瞻前顾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王曼总在考前三周左右意识到“危机”降临:“前两个多月都光顾着画图和玩去了,有时候太懒散,上课都是看心情、挑老师去上的,眼看过几周就要考试了,得开始‘研究研究’考试重点了。

上课,就是这么“随性

咳咳!上课了!”上课铃响了,英语老师打开了教学PPT。刘伟这时才不紧不慢地走进教室,由于来得太晚,她只能在第一排和第二排之间选择座位,“当然是想能够坐后面,但几乎每次上英语课都会坐在前两排,因为来得太晚了,主要是在寝室睡觉,不想起床。”刘伟说。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得绘声绘色,下面几乎是一群“低头族”,学生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睡觉或者看其它书籍。“总觉得,开学前两个月离考试还太远,不着急,所以也不怎么重视上课,来上课主要是怕老师点名,扣平时分。”刘伟说她不适应这位英语老师的教学风格,即使去上课也是在玩手机,有时她甚至会逃英语课去自习室自学。

新闻系的周思宇大一时可谓是班上最随性的“逃课大王”,班上的同学几乎不太认识他。副班长孙丽群说:“大一一年很少看到周思宇来上课,以至于他来上一次课,我们都惊呆了。”说到逃课,矿业学院的董家君也算是“常客”。“每天都在逃课和担心考试之间纠结,最终还是选择了逃课,因为学的是理工科,去上课也听不懂,落下一节就相当于全落下了,还不如都不去上了,考前老师会给重点,而且还有学霸整理重点呢。”他狡黠一笑说道。

考试临近时,其他高校的课堂又是怎样的呢?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祖超同学说:“我一般是一半时间上课一半时间逃课吧,但是上课的时候会认真听课。在我们学校,其实课堂上看不出来学习的氛围,因为逃课的人比较多,临考前的图书馆才是最能体现学习氛围的地方。”相对于上课而言,他更加注重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逃课后肯定会担心期末考试挂科的问题,但我觉得有一些实践活动比考试更重要,所以毅然选择了逃课。

考前各种渠道套重点

临近考试前a两周,同学们开始躁动起来,期盼着“让老师划重点”。有在课堂上公开问的,也有私聊的。如果正面不行,就旁敲侧击,有些老师比较“自觉”,会把重点划得特别详细,有的老师比较“固执”,这就需要同学们“煞费苦心”。总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划的重点不详细的话,套重点的重任一般就落在学习委员身上了。新闻131班的学习委员蔺若帆深有感触,她说:“这学期有几门课的老师划的重点一般是直接发我邮箱,每次一点开看,都惊呆了,这简直就是老师课堂PPT的word版嘛,还真是应了那句‘我上课讲的都是重点’。”每当这个时候,蔺若帆就得开始绞尽脑汁从老师口中套重点了,“卖萌撒娇是最常用的手段,实在不行,就得采取说理性的方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公开方式套不到重点,同学们还有妙招,苏然同学在大一就干过这么一件事——在QQ上私信老师套重点。“这门课的理论知识比较难,老师划重点就是典型的‘整本书都要考,我讲过的都是重点’,各种缩减重点的方式都试过了,还是无济于事,只有从找老师私聊这方面入手了。”苏然说道。虽然一开始会先和老师聊别的话题,只字不提考试重点的事,但老师还是一眼就看穿学生们的心思。不过,结果还是老师心软,把考试重点范围进一步缩减。

另外,每个寝室都会有那么一两个学霸,临近考试时,他们专门为室友提供福利——整理重点。管理学院的李安康就是他们寝室考试前的“救命稻草”,“寝室里,我和另一个人会专门把重点整理出来,然后和室友们一起分享。”他说。李安康平常上课比较认真,他们有些老师划的重点基本上是整本书,所以在整理重点时一般是先总览,然后根据课上老师着重讲的知识点来把握考试重点。另外,专业课程必须理解的知识点、名词也要重点把握,这就要求上课必须认真做笔记了。

至于通识必修课的考试重点,是最容易搜集的,因为考试题目一样,各班的任课老师不同,划重点的方式自然有所差异,各班同学把各自老师划的重点先交流,再总结,基本上整张试卷都给琢磨出来了。历史系的吴华坤就经常会和哲学班的朋友一起交流考试重点,他说:“大一时,我们两个班的通识必修课基本一样,总有那么一两个老师在给重点时比较保守,我一般会和寝室其他几个哲学系的同学互相参照重点,没想到最后猜到的题目刚好和试卷原题一模一样。

这些套重点的“技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这样的小聪明并不值得炫耀和提倡。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积累和收获知识。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主动学习才能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丰富。

考中 众生相

长久以来,考试都是作为一种公正、公平的评价方式存在着。如今,尽管大学教育形式繁多,但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评仍以考试为主。考试作为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测评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的检验方式,成为学生不断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当前大学生对待学业和考试的态度让人担忧。虽然考前老师们苦口婆心地千叮咛万嘱咐:考试不要作弊。但是大学生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个人作弊、群体作弊、利用通信手段作弊等方式层出不穷,严重践踏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大学诚信教育的成果。

考得好不如位置占得好

对“考得好不如位置占得好”的理解,经济学院的向祥“颇有经验”。作为一名理科生,他对“思修”、“马列”、“毛概”等政治类课程“不感冒”,上课时不认真听,玩手机、刷屏、聊天又或是打瞌睡,一个学期的课就溜走了。虽然在最后几节课上,老师都划了重点复习范围,但“我看着那一长串的文字就两眼发黑了”,他摆了摆双手。无奈之下,他“被迫”借助“旁门左道”。刚进大学,他在上课时发现,桌子上、墙壁上都有诸如公式、文段等知识性的东西。“那时我还纳闷,为什么这些人如此没有素质,随便乱涂乱画。”后来,在一名学长的“指津”下,他得知这些大多是学生们在考前做的手脚。虽然教务系统上的考试信息上有显示每个人的考场和座位号,但一般来说,监考老师都不会查座位,只会让学生签到,这就为“桌子文化”、“墙上文化”的衍生提供了条件。向祥在考前一天晚上或是考试当天提前去到教室占据“有利位置”(一般是靠墙的座位),然后开始马不停蹄地将复习题答案抄在桌子上、墙壁上,投机取巧。

一次考试的中午,刚吃过中饭的肖兴亮正在罗马广场念念有词地背马列重点。这时,一个同院的同学看见他,甚是惊讶:“这有啥好背的?跟我去占个好位置吧。”肖兴亮清楚地记得,那时候是中午12点26分,离考试开始还有两个小时。“事后,我也在想,我是不是太笨了,不懂得‘随机应变’。”但肖兴亮一直坚守诚信,“我不想成为曾经令自己讨厌的人,高考都挺过来了,还怕考试?!”那次考试,他考了86分。

考试前,有些学生早早地守在考试教室门口,甚至比上课还早。”教学楼里一吴姓保卫反映道。据管理学院学生郭林生观察,在大一下学期的《高等数学3-2》考试前,与他同考场的同学就提前来到教室肆无忌惮地把答案、公式等抄在了墙上。倘若在考试期间“天下掉馅饼”,碰巧“压中”了他抄好的答案,就自然地抬头看看,装作思考,然后开始“搬运工作”。有的约好三两个好友坐在一起,又或是事先“收买”学霸,考试做题时遇到了“拦路虎”就相互“友情提示”一下。“大多数老师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被发现了就走到你旁边看一下,情节特别严重才会记你的名字。”郭林生说。

小抄,把考试玩弄于手掌间 每次临近期末考试,网上各种复习资料几近疯转。北校区某复印店老板反映,期末前来复印、打印复习资料的人翻了几番。然而,一种缩印版复习资料的“横空出世”为部分同学所“青睐”,并在校园内悄然流行。

与其他复习资料不同,缩印版资料字体特别小,巴掌大,可以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因此它常“混迹”于考试期间。崔彤同学坦言曾买过类似的小抄,“看老师吧,如果监考不严,还是可以抄一点的,尤其是在考试结束前十分钟。

按照考试要求,学生们不允许自带草稿纸,统一由监考老师发放。但有的学生就爱耍小聪明,事先准备好与考场类似的草稿纸,然后在考试时趁老师发试卷不注意,把两张草稿纸“偷梁换柱”。但这又怎能逃得过监考员的火眼金睛呢?“才刚开考几分钟,草稿纸就写满了。”在监考现场,一名监考员把妄图作弊的学生的“罪证”没收了。

作弊与反作弊,师生间的一场博弈

其实,许多老师都对同学们“煞费苦心”的作弊手段了如指掌,所以有些老师会在考试前几分钟临时要求换座位,在监考过程中,真算得上是师生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博弈战。

在《微观经济学》考试前,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同学已经早早地来到教室,把后面的位置占得所剩无几。离开考还有15分钟,任课老师出现了,他强烈要求所有学生务必按照学号坐。霎时,课室里出现了小骚动,眼看得手的“奶酪”就要没了,“既得利益者”不愿意移位,但老师在讲台上不断催促,并走下讲台,亲点学号让学生依次就坐。

在整个考试过程中,有的学生胸有成竹,有的左顾右盼,有的咬紧笔端,神态不一。期间,两个监考老师一前一后监考,任课老师也不时过来突击,再加上巡视员的检查,整场考试考纪严明。在该任课老师看来,考试不一定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最佳手段,但可能是目前最公正的途径。有的学生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妄图在考试时耍手段,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更有损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而且,靠作弊取得高分更是对认真学习同学的不公,会助纣为虐。

考后,学生们对该老师严打作弊行为的评价也分裂成“两大阵营”。反对者认为老师要求过于严苛,考前的复习资料纯粹无用。更有甚者不断吐槽老师,以“选课千万不要选这个老师的课”来“提醒”学弟学妹。但不少支持派则对老师的行为点赞,“考试就要考出真才实学,而且老师在复习课上已经把相关题型告知大家,自己不在课后好好复习,考不好又能怪谁?”工商管理专业的王同学直言不讳。

在百度输入类似“大学生作弊手段”的字眼,大约会显示3,430,000个结果。作弊手段多种多样,防不胜防,但毕竟“纸包不住火”、“多行不义必自毙”,所有的作弊手段终将被一网打尽。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考试的制胜之道啊!

考后 喜忧参半

成绩出现的“”与“

完蛋了,又考差了,等着补考吧!”“唉,没重点,什么都不知道!”“老师的重点和考试内容区别好大,完蛋,又挂一科!”每当有同学从考场出来,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声。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妥妥的,哈哈。”“还不错,能过关咯。”“都是老师给的重点,下学期还选他的课。

每次考试,同学们都像经过一场“筋疲力尽”的大战,默默地等着“审判”的降临。大学考试,涉及内容多而杂,平时上课进度快,很多知识还没有完全消化,就已经被抛在脑后。而新知识又不断进入,让同学们无从着手,一些较难的科目,更是让不少同学为之头疼。

大一上学期特别顺利地考了《无机与分析化学》这一科,自己本来化学就不错,加之之前也有复习,考完后也觉得肯定就过了。可是谁知道,回家后查成绩一看,竟然挂掉了。当时真的想戳死自己。”动医专业李远说,“随后我联系老师,请他‘高抬贵手’放我过去,结果老师铁面无私,说让我自己好好复习,补考一定能过。”同样地,一些同学因一两分没有达到及格分数线的,会打电话请求老师放过。但往往都没有奏效,只能等待下学期的补考。

出成绩时,同学们流行“晒成绩”,把自己最好的成绩发空间或者朋友圈,有时还不忘小小地嘚瑟一下,“唉!真是的,没想到自己都没怎么复习,结果成绩还是这么好,我都羡慕我自己。

大一才进校的同学,由于考试制度的变化,让他们面对大学第一次考试成绩都是很痛苦,很怕自己不能及格,等待的时间非常煎熬。“记得自己大一刚刚进校时,第一学期的考试让我头疼不已,一星期要考好多科目,而且内容很多,让我无从下手。浑浑噩噩考完后,自己都不知道能过几科。成绩是在回家后查到的,每查一科的成绩,都感觉自己像坐过山车一样,惊险刺激。害怕自己挂科,因为学长和学姐说,只要挂科,奖学金之类的评奖就没资格了。”陈辉说。

高中羡慕大学只要及格就行,大学羡慕高中不及格也可以。”这是一种对事实的写照,也可以说是一种对现实的调侃。每一位在读高中的同学都希望自己能立马进入大学,享受更多的自由生活,却没想到大学也有不自由的地方,这些不自由同样都是来自学习。

大学里,考试成绩一般都是在假期知晓。所以,新学期开学的第一件事,便是讨论上学期的成绩。新学期伊始,同学们在打招呼之余总会捎上一句“你挂科没有?”面对这样的问候,大家的回答不外乎有如下几种:“过了,没事。”“唉,又挂科了。”“我等着补考呢!”“老师太狠!

同学们见面后,总会对上学期考试进行总结性发言,针对上学期的主要困难科目和挂科科目进行集中吐槽。“这一科,老师没有给重点,内容又那么多,自己完全都没背完,只能这样。”“我真的不懂,这一科那么无聊,为什么还要考试啊,那些东西完全没有意义嘛!”“那个名词解释,完全不理解,都是我自己编的。”“那个考场的老师好严,完全看不到,只能自己瞎蒙,唉!”“老师的试卷,真的是完全与重点脱节,害我还背了那么久。”“我一进考场,昨晚背的全部忘了,什么都不知道。”之后,同学们还会进一步讨论哪一位老师会给大家划重点,而且很准确,比较好通过,哪些老师较严格。这一番讨论,是为新学期的考试提前做好准备,同时根据这些信息,选择相应的老师,以求过关。

补考,饱含辛酸与泪水

补考,是同学们又爱又恨的一个形式,没有及格的同学希望补考让自己能够修到学分,而及格通过的同学则害怕,担心下一次补考的就是自己。

没有补考的大学生活,算是完整的吗?”当你补考时,会有同学这样安慰你吗?补考总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

我进大学第一个学期,就连挂了好多科,自己都很吃惊。下学期来补考好多科目,那一段时间真的很痛苦。”人文学院刘耀东说,“我英语一直很差,大学的英语更让我觉得难,结果大一英语就挂了。

在补考中,同学们也痛苦连连。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上学期的很多知识都已经忘记,老师给的重点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只能靠自己复习。这样的复习难免有很多不足,有时也会补考不过,只能等待重修。

在一次《高等数学3-1》的补考现场,学生们把后面的位置都占满,而前排却鲜有人问津。监考员强烈要求后面的同学坐到前面,这可乱了部分同学的“八卦阵”,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没复习,裸考上阵,以求奇迹出现。”一名同学道出了部分作弊学生的“心声”。

考试前,老师总是会说:“你们认真复习,好好考试,一定就会过关,如果补考不过,那就只能重修,现在很多大四的同学都还在重修。”那时的你,是否认真听进去了呢?

考试是测试掌握知识的一个手段,考前好好复习,考时才能运筹帷幄,那补考自然也就与你无关了。不要把考试当作一件痛苦的事情,加油学习,为了明天而努力吧。

【责任编辑:谭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