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找不到的远征军师参谋长

11.07.2015  18:13

新华网云南腾冲7月11日电(记者王晓磊 黄豁 李萌)如果纪念馆发生了明显错讹,那么抓紧核实改正就是了——这可能是多数人的看法。

然而,人们可能想得太简单了。记者发现,在云南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核实和改正似乎比较困难,连中国远征军的总司令卫立煌都被标注为“下士”,至于郑洞国、廖耀湘等重要将领,则查无此人……

找不到的参谋长

天下着大雨。在滇西抗战纪念馆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下,68岁的杨宽仁走来走去,全身湿透,不愿离开。他在寻找父亲的名字。

他的父亲是中国远征军54军198师参谋长杨丽岩。

杨丽岩是一名投笔从戎的抗战军人,曾经赴英国留学。抗战爆发后,他回国加入远征军,逐步升为54军198师参谋长。他从军的最辉煌经历是在腾冲。

据史料载,1944年夏,中国远征军向占据腾冲两年之久的侵华日军发起反攻,在付出巨大牺牲后,歼敌数千余人,终于收复腾冲。杨丽岩所在的198师正是攻城的主力师,曾多次和日军血战。

因为指挥作战有功,他被晋升为副师长,但不久因伤退役,后于上世纪50年代去世。

我的梦想就是到父亲抗战的地方来看看。”杨宽仁说。作为美籍华人,实现这一想法并不容易。直到数日前,他才揣着仅有的一张父亲相片,第一次来到了腾冲。

到达腾冲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时,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杨宽仁情绪很激动,伏地大哭,浑身湿透也浑然不觉。

然而,他此行却有些遗憾:找遍纪念馆的远征军电子名册,都没有“198师参谋长杨丽岩”其人。

令人费解的是,在电子名册“长官序列”里有一个名叫“杨丽岩”的,但部队番号不符,被标注为71军88师。

此“杨丽岩”与彼“杨丽岩”,究竟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还是被纪念馆弄错了部队番号的同一个人?如果弄错了,是否可以立刻更正?这是杨宽仁想搞清楚的问题。

下士卫立煌

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开放于2013年,一些媒体称它为“一个人的博物馆”。这个人指的是腾冲著名的抗战文物收藏家段生馗。

他是纪念馆的展品提供者、合作者和开创者,负责这里的文物陈列和布展活动。

番号没有弄错,是两个杨丽岩重名了。”段生馗说,“71军88师的杨丽岩”确有其人。

那么,“198师的参谋长杨丽岩”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名录里没有记载?

段生馗解释说,纪念馆的远征军名录大部分是从南京第二档案馆获得的。因为种种原因,对方未可能未提供198师参谋长杨丽岩的名字和信息,这和滇西抗战纪念馆无关。

而记者查阅还发现,除了杨丽岩外,在该纪念馆的公开电子名册中,还有许多明显疑似错漏的信息。

例如卫立煌,原本系中国陆军二级上将、曾任远征军总司令。但在纪念馆的公开名册中,他虽系“远征军长官司令部”,但军衔却是“下士列兵”。

还有郑洞国、廖耀湘二人,前者曾任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副总指挥,后者曾为中国驻印军新6军军长,但在名册里都查无此人。又比如阙汉骞,曾是中国远征军第54军军长,但在名册中被标注在“54军下属的第50师”……

对于大量疑似错讹的信息,在腾冲被视为专家的段生馗坚决辩称名录没有错:“远征军的司令部里应该是有两个卫立煌,其中一个应该是下士。”他无意让工作人员对记者所反映的情况进行记录。如果确有重名情况,那么“司令官卫立煌”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未获得明确回答。

对此,记者采访了多名外地抗战史专家,并查阅了中国远征军相关史料,暂未发现远征军司令部中有“两个卫立煌”的记载。

什么?有两个卫立煌啊?”纪念馆的前台接待处,当女工作人员听人转述了这一说法后,比出两根手指,十分惊讶。

记者注意到,该纪念馆的不同负责人,对于这些疑似错讹的反应和解释都不尽相同。

记者向另一名负责人、副馆长伯绍海反映了疑似错讹。伯绍海惊讶地到公开电子名册处查询,“这应该是弄错了。”他说,并要求工作人员进行了记录。

核实更正可能遥遥无期

尽管被发现不少疑似错漏的信息,但核实和更正工作似乎遥遥无期。

我们的名录应该不会错,都是根据档案来的。要改,程序很复杂。”工作人员面露难色,建议记者向管理部门和段生馗等反映。

这怎么改?”段生馗称,纪念馆影响力很大,更改名录之类是大事。

此外,他告诉记者,核实和更改工作量太大,电子名册和石刻名录墙是对应的,一改就要全改,无法操作。

他还表示,现在正值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实在太忙,要集中精力做几件东西来给70周年献礼”;名册就算要核实更改,也不是一年内可以启动的,更正可能遥遥无期。

副馆长伯绍海则对更正名录的前景表示乐观。“其实没那么复杂。”他说,要改石刻名录墙固然有困难,但可以先对电子名册进行更正。他已请杨宽仁提供父亲的相关信息,表示会尽快核实更正,但具体什么时候可以更正过来,则说不准。

不同的管理者,态度不尽相同。纪念馆到底谁说了算,外人感到难以分清。事实上,这与纪念馆的来历和背景有关。

滇西抗战纪念馆是一家事业单位,但其展品绝大多数是段生馗花费大量心血搜集所得,目前以每年10万元的价格租赁给纪念馆展出。

纪念馆的成立由地方政府推动,并拟定了名录墙的名册,但日常管理则归口在文化局。至于纪念馆的陈列、布置,则又系段生馗个人在具体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