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和梅花糕

01.03.2015  22:30

前几日,好友一寻突然兴冲冲地告诉我,某处新开了一家专制梅花糕的店。好友并不特别钟情这种江南糕点,但却素知我喜食此物,依靠他的指引,我第二天便去看了,果然很快找见了这家店,五元钱一枚,我不假思索,买了四枚,找了个角落一下子吃尽。

自打记事起,我就觉得梅花糕是故乡的食物。我们那儿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和七月三十都有集市,很像庙会那样,各地的商铺小贩都聚集到老街上兜售商品,还有马戏杂耍。那时总有人在街头支起一个炉灶和蜂窝状模具在那里叫卖梅花糕。小时候是我祖母买给我吃,后来就是我自己拿着零钱买来贪吃。这种糕点样子很像梅花,朝天的口子铺着一层小元宵、松子仁、葡萄干、红绿丝,通常还带有一颗红枣,内里通常是豆沙馅,外面则裹着稍硬的糕皮,嚼起来口感富有层次,先是各色的点心软糕,然后就是滚烫的豆沙甜馅,最后是筋道十足的糕皮,吃完满嘴生香,实在是妙不可言。我离开故乡后在南京上学,发现那里也找得见这种美食,后来稍加了解,原来梅花糕算得上是地道的江南糕点,南京、无锡、苏州、上海都有。你若是去江南底下的各个古镇,是容易看得到它的,我在乌镇、七宝都吃到过,形制基本相同,味道则各有差异。

很多人会告诉你,梅花糕是明代就有的,到了乾隆年间,皇帝下了江南,见到此物非常喜欢,又因它外形酷似梅花,就赐名“梅花糕”,代代相传便流传到了今天,这似乎是挺统一的答案,但总不叫人满意。古人制作花形的糕点是很早就有的,例如典型如重阳食俗,《西京杂记》里说汉代的人当时就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所谓蓬饵,就是糕点,你能想到他们一定懂得将糕点做成菊花的样子,或者一层叠着一层,既能应节又有登高之意;明人在《帝京景物略》里说,面饼糕点有很多花样,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摽彩旗,则曰花糕旗。你看,他们这么能鼓捣,像梅花糕这样的食品,自然也不在话下。

袁枚的《随园食单》里记载了很多点心,袁老师所处的时空是乾隆时期的南京小仓山随园,你可以通过他笔尖上的舌头了解当时江南的部分食谱,诸如糕点类,我见得到脂油糕,用纯糯米粉搅拌脂油,放在盘子里蒸熟,再把冰糖捣碎,加到糯米粉中,蒸好用刀切开就可以吃,还有雪花糕,不同的是里面加的是芝麻,若能找到与梅花糕类似的,则有百果糕、栗子糕和三层玉带糕,古人心灵手巧,味觉又刁,想方设法变换舌尖上的滋味,让人既得口味之福,又有视觉之美,百果糕里有粉软糯、松仁和胡桃,栗子糕顾名思义,你把栗子煮烂透了,加到糯米粉里,又添瓜仁、松子,这是又一种重阳食品,但平素也是一种常见的日常点心,譬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里,袭人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另一碟子装的就是桂花糖蒸新栗粉糕。至于三层玉带糕,袁枚说那是苏州人的做法,糯米做成三层,两个夹层里一个放粉,一个放猪油与白糖。梅花糕,用的不是糯米,而是面粉,配料上主要是白砂糖、豆沙、猪板油、红绿丝和各种枣子果仁,视觉上配合梅花模具,无论是配料和制法,想来也是古已有之。后来,我在无锡听一个老师傅说,梅花糕是海棠糕的一种变形,至于它们何时开始有的,却没人说得清楚。

无论如何,幸有好友的提醒,便有了这几日肚肠福气可以消受。我这个人很容易满足,不管自己置身何处,倘若能吃到梅花糕,日子就能过得心花怒放。那几日天突然冷得要命,找不到一点的春意,倒是几枚梅花糕给了我稍许的温暖,就像《鹤林玉露》里一尼诗说的那样:“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