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屏蔽”的父亲母亲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杨顺 盛丹 姜技芩 报道)
社交软件多种多样,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间成了人们吐槽、交流、宣泄的平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方便快捷。然而,有一部分人不会加父母为QQ好友、微信好友,有的甚至把父母“拉黑”、屏蔽,不想与父母说心里话;但是,也有一部分人会“手把手”教父母如何使用这些“新鲜玩意”,让父母时刻知道自己的动态、和父母畅谈天地,分享各自的生活趣事。在屏蔽与不屏蔽之间,你会如何选择呢?
子女:屏蔽与不屏蔽都有自己的理由
前不久,央视主持人郎永淳写了一篇题为《我被儿子拉黑》的微博。在博中他提到了自己曾将儿子两次“拉黑”(弄丢儿子),儿子的委屈、恐惧和埋怨仍旧历历在目。而现在,他面对主动将自己拉黑的儿子,自己却只能感叹一声:“儿子,别在需要我的时候,再取消拉黑!爸爸在这里,再不愿把你弄丢!”郎永淳表达了身为父亲被儿子拉黑的失落,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思考:信息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却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相比父母的无奈,子女对此则有自己的理由。很多人觉得这同家庭因素、父母的性格以及自己的个人想法有着重要的联系,父母对子女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影响他们做人做事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待“是否屏蔽父母”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选择屏蔽
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的隐私
“空间如果对爸妈开放的话简直就没有隐私可言了!”人文学院的罗米(化名)说。她经常在QQ空间发说说,有时候会夹杂一些发泄的语句,有时候是一些矫情的状态,如果恋爱了多半会秀恩爱,不希望父母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罗米认为自己都是成年人了,不能像小时候什么都让父母知道。罗米的父母不常逛空间、朋友圈,加好友是为了方便联系。“如果爸妈知道被我设置权限了,肯定会打电话来询问,我会直接告诉他们我需要隐私,他们应该能理解我。”罗米说,“身边很多朋友也对父母设置了权限,这是可以理解的,有些父母对孩子过于关心,想知道孩子所有的事,生怕孩子过得不好,反而给孩子造成困扰。”
大多数屏蔽父母的人认为父母过于关注自己的某一条说说、某一张照片,有时候一句发泄的话会让父母不断打电话来询问发生了什么。这让子女感觉很无奈,所以索性屏蔽。
常说“孩子是父母的甜心小棉袄”,然而随着年龄和环境的改变,有些想法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来自法学院的2013级学生黄婷婷是一个思想独立、追求自由、热衷享受自我空间的女孩,虽然自己也加了父母的QQ,但他们却是被自己屏蔽的对象。“害怕他们干涉自己的私生活,不希望被他们掌控着”,这就是黄婷婷对父母设置空间访问权限的主要原因。
“有时候自己会在QQ上发表一些说说、心情,这些说说和心情是不想被父母所知道的,因为怕他们担心,所以就对他们设置了权限,不希望他们太多干涉自己的生活。另外,自己谈了恋爱,而父母并不主张其在大学谈恋爱,所以就只能暂时瞒着他们,而QQ有时或许会泄露自己的小秘密。我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私人空间的人,所以,当他们对我的隐私和生活有太多了解,或知道了我不希望他们知道的事情后,我会有恐惧感,害怕自己的一切尽在父母的掌握中,这时我就会失去生活的安全感。QQ或是朋友圈这些东西更多的是和同龄人互相吐槽、宣泄不满的工具,让父母加入其中,过于关注我的生活,他们也接受不了我的生活方式,这样会带来更多的矛盾和不解。”黄婷婷如此说道。
敞开心扉
与父母平等共处 互相尊重
大一的刘素(化名)之前教过父母使用微信,目的是让他们跟上时代潮流,减少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同时可以拓展他们的交友圈,丰富娱乐生活。刘素在外省念书,长途电话太贵,微信可以视频,不仅能用声音传递思念之情,还可以看到父母,简单又快捷。刘素并没有对父母设置访问权限,她觉得没有这个必要。父母是比较理智的人,懂得把握一个度,不会过多干涉她的隐私,而且她一般不会在聊天软件上过多的发表自己的隐私情绪,所以不用多此一举。她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考虑问题就越全面、透彻,没有了以前的天真,因而在与父母交流方面也会有所保留。随着年龄的增长,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建立,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就不想过多的依赖父母,对父母也就不像小时候一样无话不说。在刘素看来,父母“被屏蔽”,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有原因。父母过于干涉孩子的隐私,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自由发言;现在的孩子心理发育偏向早熟、极端,也太过依赖网络,经常会出现一些极端情绪或早恋,想在网络上发泄情绪或秀恩爱秀幸福,却又不想让父母发现,因此才采取了屏蔽的手段。
知乎网友束刍说:“跟平时一样,没必要隐藏什么。有时候心情不爽发条状态吐个槽,我妈会打电话过来问。慢慢发现父母也会说网络词语了,感觉他们开心许多,我觉得这样挺好。”
但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是都是一样的,个性和环境的不同,自然对待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可谓关心入微,但是也有些父母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在孩子背后默默关注他们。采访中多数子女表示更喜欢与后一种类型的父母交流。
程昭顺同学,这位来自山东的阳光男孩和自己父母沟通交流的方式就比较开放和舒适。由于父母的开明再加上自己开朗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越加紧密起来。高中的时候程昭顺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独自到外地求学,所以平时和父母交流的时间也不多,他经常会在网上发表一些心情和感悟。他的空间不会对父母设置权限,父母就通过这些说说知道自己的近况,而且有时候有些不好意思直接给父母说的话他会通过自己的空间动态表达出来,他们就会从这些动态了解他现在的变化。他曾经也想过屏蔽,但是爸爸妈妈并不反对他谈恋爱,慢慢地自己也就觉得没有什么不能发也没有什么不能看的。最重要的是现在长大了,父母基本上都理解自己了,也不会像小时候管得很多。在谈到对父母的感情时,程昭顺说道:“很骄傲有这样理解我的爸爸妈妈,我没做过什么过分的事情,他们对我很放心,所以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需要瞒着父母的事情。另外,我朋友圈里的好友不止有我的父母,还有自己的好多亲戚,这样我不仅可以活跃在我的交际圈,同时也可以分享给我的家人们。”
从另一方面来看,父母在QQ空间、微博等这些相对开放的社交平台上适当地评论子女的动态、与子女交流,让子女感觉父母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严肃,无形中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打开阿当同学(化名)的空间,每一条说说下面都有一个网名叫“风中的百合”的人的评论,大多是鼓励的话。“这是我老妈,我的说说她几乎是秒赞秒评,我猜她对我设置了特别关注。”阿当笑着说。阿当的妈妈每天都会跟她聊天,买了新衣服也会在第一时间拍照发给她炫耀,阿当发一些消极的说说的时候,“风中的百合”就在下面评论“宝贝加油!不要轻易放弃,老妈相信你是最棒的”这类鼓励的话。阿当从来没有想过对妈妈设置空间访问权限,她对于父母被屏蔽的现象也十分不解。她认为孩子没有什么是不能跟爸妈说的,就算是谈恋爱,也可以发图片让妈妈看看自己的男朋友长什么样。“父母是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他们能告诉你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人可以交往,他们的所有唠叨都是为我们好,对父母设置访问权限、将父母隔绝在自己的世界之外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阿当说。
父母:看见孩子的动态心理踏实
很多父母在换了智能手机之后,会让孩子为自己申请一个QQ账号,方便与孩子在网络上聊天。但父母在学会使用QQ、微信以后,却发现无法获取空间、朋友圈权限,慢慢“被屏蔽”。
儿子常年在外的王阿姨说,平时只能和儿子电话联系,但他也不愿意多聊自己的事,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而在微信里,她看到了儿子参加各种活动的照片和工作生活近照,心里就会很踏实。“我还请朋友帮我把照片洗了出来,这样看起来更方便,还可以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看看。最近有个朋友的女儿把她拉黑了,所以我也不敢多给儿子留言,照片的事他也不知道。”王阿姨说。
采访中多数家长表示,用微信很麻烦,促使他们使用微信的真正动力,是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孩子的信息。年轻人的顾虑父母能够理解,多数是担心父母对自己的状态产生误读。
“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没必要每件事都过问。”一位家长在微博中写道,她虽然加了女儿为好友,但对女儿发的内容不会过多关注,“现在的孩子每天抓着手机玩,也不和父母交流,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子女虽不会缺少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方式,但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恰恰给关心孩子的父母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
阿当的妈妈平时没事就逛逛空间,刷到女儿的动态就给予一些鼓励、正面的评论。“通过她发的动态我可以了解到她在学校过得好不好,情绪是否有很大的起伏,如果负面情绪太多我就会打个电话给她,对她进行开导。如果有一天她把我屏蔽了,我们之间肯定是出现什么问题了,那就需要好好聊聊了。”阿当的妈妈张女士说。
对于父母的适当关心,大部分子女还是很乐意接受的。
林学院的项星宇同学表示几年前对父母设置过空间访问权限。他高中时住在宿舍,烦心事比较多,情绪不稳定,加上自己本身不太愿意跟父母交流,就在空间里发泄一下。而且有些同学的留言评论开玩笑百无禁忌,他怕父母看到以后问东问西,索性屏蔽了他们。项星宇的爸爸之前发现了他没有儿子空间的访问权限,也没有多问,装作不知道,“儿子大了,总会有自己的小秘密,想跟我们聊的时候他自然会说。”
“现在想想,完全没必要。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什么不能说的呢,他们也都是出于对我们的关心呀。”项星宇说。上大学以后项星宇的空间就对父母开放了,有时候不打电话,父母也能通过空间动态了解他的近况。“父母被屏蔽的现象很普遍,每个人都有过一段不想让父母知道小秘密的时期。”项星宇认为孩子处于叛逆期,父母对孩子私生活干涉过多,相互不理解,导致现在父母“被屏蔽”的风气盛行。“我也长大了,有些烦恼自己能解决,不想给爸妈添堵。虽然还是像以前一样沟通不多,但有时打电话回家随便聊聊也是讲开心事多于抱怨。总归是长大了,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有空也想多陪陪他们,QQ聊天毕竟隔着一个屏幕,感情没法通过屏幕传达。”项星宇说。
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写道:“翻看以前的东西时发现,几乎我的每一条说说,每一篇日志,每一个相册,最近访客里的前列,赫然便是我爸的QQ,这么些年,从51到qzone,我爸我妈还真是孜孜不倦啊,依旧不留言也不评论,不卑不亢的做了我这么多年僵尸粉,太辛苦了。这一次,我特地取消了他的备注,清楚的看到我爸的QQ昵称为: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我突然很想回复他,你也一样哦,么么哒。”
孩子越来越独立,父母能了解孩子生活、心理状况的途径也慢慢变少,父母去学习用社交软件也是为了能与孩子走得近一些。而大多数父母则是选择了默默关注、偶尔评论的方式在“看着”孩子成长。当子女回过头发现原来父母一直都在关注着自己,应该会很感慨吧。
专家:正确处理与父母关系
要在前进中珍惜生活
南京理工大学在读心理博士张诗琪分析说,现在年轻人拉黑父母的做法并不可取,父母都以儿女为生活重心,儿女却把父母拒之门外,独享自己世界的精彩,当交流遭遇挫折时,父母很容易怀疑自己的价值。“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学会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主动发两张照片,多和父母交流自己的近况和心情体会,开心的事或者遇到的困难都可以。这样父母也就不会抓着微信圈不放,或者表现出过度的关心。”
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应是倾听、包容、付出和尊重他们,并非一味地关注孩子的私生活,要给他们一定的空间,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无论你是为人父,为人母,更或是其膝下儿女,都应该多加沟通,时代的烙印不应成为彼此间隔阂的催化剂。成长是关键的,而在一个快乐又幸福的家庭中成长更是来之不易的,在这条路上,风景各异,子女不应该被“弄丢”,父母也不可以被“拉黑”,每个人都需要在前进中珍惜生活。
长沙秋实教育咨询中心主任、青少年心理专家丹妮表示,父母的这种做法可以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过度关注,一看见子女状态就打电话过去问,这就不可取了。
90后的表达方式和父母那一代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社交网络上,90后经常会对自己的情绪夸张渲染,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对于不知情的父母来说,他们就会认为孩子有很大的麻烦,所以才会评论甚至打电话。建议父母要学会慢慢放手,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可以在日常谈话中向孩子传递安全意识,不要单纯地说教。父母也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从子女这方面更多的应该是理解,家长之所以想进朋友圈“刺探”,是因为关心孩子,初衷是好的;这同时也说明孩子对父母还不够公开透明,让家长不放心。微信、QQ等社交软件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座桥,别让它们成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一堵墙。
选择适合的方式沟通
我校人文学院吴畏教授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子女屏蔽父母是因为两代人之间存在代沟,怕父母不理解自己。吴老师建议父母与孩子之间应互相理解,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从子女的角度来看,适当地‘屏蔽’一下父母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子女应该多和父母分享一些体现校园生活、快乐的事情,多让父母了解自己。既有利于父母理解子女,也缩小了代沟。因为父母很渴望了解子女的生活。”吴老师说道,“从父母来看,父母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也应该理解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间,尊重他的言论。”
我校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辅导员谢爽老师认为:大学生现在处于慢慢自我独立的过程当中,相对于中学时期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不愿意与父母分享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子女也应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毕竟没有哪个父母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得好的。这个时期在地理上与父母分开了,那就更应该考虑父母的感受,多与父母沟通,不能在心理上把父母立即‘推开’。”她说道,“在工作中我也了解到一些学生只有要生活费的时候才和父母联系,一周能和父母通一次电话就算不错了。但也有很多学生常常和父母分享自己在大学的见闻,以朋友的方式与父母相处。后者的相处方式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子女都是有很大好处的。”
【责任编辑:王名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