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商贸城开业 翻开商贸物流产业史的崭新一页

29.06.2014  09:26

  今日,总投资600亿元、总建筑面积1420万平方米的中国最大商贸物流航母——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正式开门迎客。对此,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教授林岚涛评价说:“贵阳商贸物流产业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家学者,早在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项目2012年4月份开始动工建设时,林岚涛便一直关注这个项目。他说:“该项目的建设是贵阳商贸物流市场升级换代的‘刚性需求’,开业后必将改变贵阳商贸物流产业一直受困于‘小散弱乱’的窘状,而且随着今后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物流在这里的大幅交织,其商业辐射功能将会遍及整个西南地区。

  这,正是建设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项目的意义所在。

  从当前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来看,贵阳的商贸物流产业一直存在“”、“”、“”、“”等问题,这与省会城市和西南地区最重要交通枢纽的地位极不相称。市商务局数据显示:目前,贵阳市商贸物流专业市场有180余个,主要分散在市西路、浣沙桥、老客车站、次南门、相宝山、罗汉营、三桥、花香村等地。个数虽多,但却“小散弱乱”,全市所有批发市场商户累计总数也不到2.5万家。

  由此可见,贵阳现有商贸物流产业的规模、档次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程度都尚在萌芽阶段,甚至只能算是现代市场体系中的一个初级形态或者市场雏形。

  那么,是什么制约了贵阳商贸市场产业的发展?贵阳市商务局总经济师周勤坦言,我市大多数商贸批发市场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这些市场陋简、功能混乱、设施不足、缺乏规划,不仅对交通、环境、市容市貌影响很大,同时也严重限制自身发展,“筑城商贸久痛,痛在布局的散漫,痛在秩序的混乱。”周勤说。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国发2号文件中提出的贵阳定位,面对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疏老城,建新城”要求,面对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发动机”的重要使命, 改变当前贵阳商贸物流产业现状,打造一个与“火车头”“发动机”地位相适应的商贸物流体系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基于此,以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项目强势起飞,成为贵阳商贸物流产业大发展棋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枚“棋子”。

  这步棋,落子在当下,谋利之出发点和着眼点却既在当下,更在长远。

  今天,是贵阳西南国际商贸城正式开门迎客的好日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发展的能量在这片热土上不断聚集,这艘中国最大的商贸物流航母必将带领着贵阳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谢江林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