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贫困学生资助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

11.11.2015  17:28
  黔党办发〔2015〕40号      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以下简称“农村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完善我省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将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学生上学期间费用负担问题,不让贫困农户因学返贫、因学致贫,不让农村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全面提高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资助对象      具有我省户籍、就读高中阶段以上学校(不含研究生阶段)的农村贫困学生凭《扶贫手册》申请资助。对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经本人申请审批后可纳入资助范围。      三、资助标准      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在校学生,在原有资助政策基础上,从学生入学开始直到完成当期学段学业为止,实施以下精准资助政策:      (一)普通高中“两助三免(补)”。就读普通高中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在实施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基础上,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学费(760元/生﹒年)、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资助项目。      (二)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就读中职学校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在实施三年免学费(2000元/生﹒年)和一、二年级国家助学金(2000元/生﹒年)的基础上,对一、二年级学生新增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教科书费(400元/生﹒年)、免(补助)住宿费(500元/生﹒年)资助项目。      (三)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就读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的我省户籍农村贫困学生,除享受原有的国家助学金(平均3000元/生﹒年)外,再向其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1000元/生﹒年)、免(补助)学费(本科学生标准为3830元/生﹒年,专科高职学生标准为3500元/生﹒年)资助项目。      免费(补助)标准原则上为我省范围内相应学段收费项目的最低收费标准。以上所涉免费(补助)标准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根据相应的收费标准变化而调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扶贫办等部门要共同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实施细则,确保2015年秋季学期内全面启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和贵安新区管委会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教育部门牵头负责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实施,严格按照扶贫部门提供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名册,及时组织申请、审核、公示和发放工作;扶贫部门要精准提供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读子女名册,确保资助对象不错一个、不漏一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就读技工学校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资助资金的发放和管理;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及时下拨资助资金,加强资金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落实投入责任,强化监督检查。各级财政要分别压缩本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6%,用于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省属学校和省外高校受助学生资助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市(州)属及以下学校资助经费由各级财政参照我省原有学生资助政策规定的比例承担。省级财政要足额安排和及时拨付资助资金,市(州)、县(市、区)财政要统筹安排应分担的资金,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落实到位。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及时发放。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重大任务,加强督促考核,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各级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扶贫部门要与纪检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加强对资金的监督检查,对于挤占挪用资金、弄虚作假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严格问责。      (三)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思想教育。各级各部门和学校要深刻领会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精神实质,认真制定宣传方案,强化舆论宣传工作。要切实加强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使思想教育与资助政策实施充分结合起来,在受助学生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活动,加强爱国爱家、遵纪守法、互助友爱、勤俭节约、自食其力、文明养成、感恩励志等方面的教育,树立资助成长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四)鼓励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招生、开学等重要时点,通过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我省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鼓励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慈善机构,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筹下,积极参与和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筹集资金、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合力,全力营造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gzsedu_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