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向嵩教授的赤子情怀

26.11.2016  23:09

发布时间:2016-8-21  来源:《当代贵州》2016年第31期    作者:杨刚

37岁的向嵩,一脸清秀,言语温和。

2007年5月,向嵩从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专业博士毕业,面对多家高校、企业的邀请,他却毅然回到贵州投身家乡建设。

转眼间,他在贵州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已有九年,现任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九年来,向嵩团队研发的技术,已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和世界第一。他自己也先后获得国际钒技术委员会个人成就奖、全国“宝钢优秀教师”、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今年5月4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到清镇职教城调研,向嵩作为高校青年教师代表参与了座谈。他说,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青年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

“选择回贵州是我的初衷”

20年前,向嵩从贵州瓮安老家“一路向北”,到重庆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然后又到北京科技大学读完博士。他说,那时候贵州各方面发展还比较落后,能走出去实属不易。

在北京科技大学读博期间,作为钢铁研究总院和包头钢铁集团“薄板坯连铸连轧”研究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向嵩常驻生产基地,运用自己所学,与团队反复实验论证,最终取得技术研究成果,为广东珠江钢厂等国内企业的材料生产攻克了很多理论上的难题。

那时,国内不少大城市的大公司已多次向他发来邀请,开出高薪招揽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

2007 年,向嵩博士毕业,他带着自己的行李,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来到贵州大学任教。

放弃更高的待遇、更好的生活和学术环境,选择拥抱故土、建设家乡,这是向嵩多年前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初衷。

“有一次,我在北京参加一个课外活动,自我介绍完之后,一个同学问我 :贵州属于哪个省?是不是属于遵义省?”向嵩说,作为从贵州走出去的知识青年,自己的自尊心顿时受到伤害,这个小小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一定要回贵州,做一点振兴贵州力所能及的事。

向世界发出“贵州制造”的强音

到贵州大学任教后,为了让更多学子接受良好教育,向嵩立足教学,组建科研团队,搭建创新平台,取得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成绩。

在他的推动下,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与浙江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起紧密的学术交流机制,学术交流频繁、档次高,学术氛围浓厚。

于明飞是向嵩带的硕士研究生,她所学的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在业内颇有名气。“本科的时候向老师给我们上过课,他讲课很有感染力,激发了我对材料学研究的兴趣,后来就选择读他的研究生。”于明飞说,向老师不仅在课堂上深受学生爱戴,私下里也不摆架子,让人感到亲切、随和,很好相处。

因为科研的压力,向嵩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偶尔与学生一起去做些运动。“向老师最喜欢打乒乓球”。于明飞说,即便是在运动中,向老师仍然在思考材料学的问题,要是突然有了灵感,他会马上放下球拍,一头扎进实验室。

2010 年,向嵩参加贵州首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坚守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线,与技术人员一道对磷肥厂废水泵轴断裂原因进行分析,找出了合适的解决办法,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万元。

“当时以为是机器使用不当,后来经过我们对材料的分析,检查出是供货方的材料出了问题。”向嵩说,分析报告出来后,他陪同瓮福集团负责人与供货方进行谈判,对方及时地作了赔偿。

近年来,向嵩团队与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方汇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制出了许多世界领先的产品,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级项目 15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产品 6 个。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瑞良说:“像向嵩这样年轻又有这么多科研立项的教授,全校都没有几人。”

与材料学结下“不解之缘”,并取得不小的成绩,这让向嵩更加自信。他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以及长期的默默耕耘,又使他取得了更多更大的成功。

例如,针对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久攻不下的钢绳强度、寿命不高的难题,向嵩所带的研发团队,基于几年的反复研究,提出了大过冷等温细化珠光体钢微观组织,从而提高强度及寿命的方法和理论,建立组织演变及强化机制的理论模型用于指导企业生产,这一技术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和世界第一。

“利用我们的技术,企业生产了世界最大直径的六股钢丝绳,有力支撑了我国关于《通用钢丝绳技术条件》国际标准的修订,生产的国内单件最重钢丝绳,重量达 160 吨。”向嵩说,这些产品应用于世界第一跨度的钢箱梁悬索桥——浙江省西堠门大桥和贵州省安顺市坝陵河大桥,以及我国第一座三塔双索面斜拉大桥——在建的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大桥,同时也应用于神八、神九、神十和即将发射升空的神十一飞船回收舱。

向嵩激动地说:“这是‘贵州制造’在世界发出的强音。”对于扎根贵州多年的他来说,科研的意义不止如此。

“青年学者应怀进取之心”

现在的向嵩,不仅担任学院的副院长,负责学院管理工作,还指导了9名研究生。

工作之余,向嵩主要和家人在一起,带带孩子,分担一些家务,这对于忙碌的他来说,已十分难得。这些年他所取得的成绩,与家人的支持分不开。

除了家人,团队合作也至关重要。向嵩说 :“我所取得的荣誉属于我的团队,没有团队的协作,很多工作是无法开展的。同时,这些荣誉更应该属于贵州大学,是贵州大学这个平台赋予了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面对当初的选择,向嵩满脸笑容,他想起了初来贵州大学时的想法:平台起点虽然不如省外重点高校,但发展机会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

作为一名高校教授,如今的向嵩尽管已经站在学科研究前沿,但他依然感到贵州的整体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观念还需进一步提升。“关键是如何提升?这是最让我感到困扰的难题。”

最近, 向嵩在做一个新的研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腐蚀问题。“比如街边的灯柱、汽车的轮轴、工程建设使用的金属材料等等,材料一旦腐蚀,其性能就会降低,可能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而这些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到精准管控。”向嵩说,材料腐蚀问题每年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材料腐蚀基础数据积累及腐蚀规律几乎在所有的工程领域都是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如果研究成功,将会广泛运用于航天航空、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电力能源、交通运输、武器装备、基础实施等领域。

向嵩说,他将借鉴他的博士后导师李晓刚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中提出的“腐蚀大数据”的理论,以贵州现有产业和技术为基础,运用材料大数据,深入挖掘、分析和论证,解决金属材料腐蚀方面更多的实际难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断进取,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快乐之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包容、感染身边的人,使奋斗成为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向嵩在清镇职教城座谈会上说的一段话。

今年 8 月,向嵩将远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深造,进修“材料的环境恶化”,为期一年。

“去国外进修,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向嵩说,他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学以致用,将国外好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引进贵州,使之本土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并努力与国际接轨,让“贵州创造”走向世界。

对话向嵩:

记 者 : 作为一名教授,你认为大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学养?

向 嵩:我认为大学生应具备“四心”——感恩之心、进取之心、快乐之心、包容之心,作为教师也应以此为目标教育、培养学生。

记 者 : 作为青年教师,你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的关系?

向 嵩 : 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应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创业放第二位,因为学业和知识始终是创业的资本和基础。学业基础的扎实,可以帮助创业者在面对问题时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