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构建“四力聚合”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05.06.2017  22:14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到贵州大学视察,勉励贵大学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在“5•9”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下,学校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贵州大学姓贵州”的办学理念,提升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构建“四力聚合”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为贵大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提升向心力,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强化学思践悟。将领导领学、专家讲学、体验悟学和研讨互学相结合,注重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带动作用。凸显学科优势,发挥智库作用。专家学者多次在《人民日报》等撰文发声。先后获批教育部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和首批团中央青马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

强化深学笃用。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教材,新编党校教材被评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建立“处级干部在线培训中心”,打造“两学一做”在线课堂,开设音频分享平台贵州大学党建频道。成立了研习社、青马学社、宣讲团等学生社团,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今年4月,中宣部副部长鲁炜到我校调研时,点赞了青年学子的学习热情。

提升凝聚力,发挥全域育人作用

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育人平台。

让课堂 “活”起来。守渠固基,坚持“向优质课堂要质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立阳明学院,开展通识教育,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实施师魂熔铸行动,持续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标兵”评选,涌现出一大批以“核桃专家”潘学军教授为代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的优秀教师典型。

让社会实践“实”起来。构建“课堂+实践”思政育人模式,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年均万余人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集体。我校国防生主动请缨参加云南鲁甸抗震救灾,成为唯一一批国防生救援队。青年志愿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35位患者生命,占贵州省捐献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年均3千多名志愿者活跃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上。

让校园文化“火”起来。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开展模拟法庭、花艺茶艺大赛、导游风采大赛等活动。利用我省丰富的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开展阳明讲堂、溪山论道、民族音乐会等活动。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诗教先进单位”。学生不断在国家级学科竞赛、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

提升影响力,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模式。打造“四微一端一报一网”校园全媒体矩阵,形成全辐射、广覆盖的舆论阵地。新闻网年点击量达千万人次,官方微信、微博粉丝量达8万余人,月平均阅读量达百万人次。构建舆情工作新机制,被中宣部评为舆情工作先进单位。在人民网发布的《2015-2016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上,贵州大学位列第19位,其中“高校媒体影响力”和“网络舆论影响力”两项指标分别位列第6和第4位,省委书记陈敏尔批示:“来之不易,可喜可贺,再接再厉!”。

拓展“互联网+思政”朋友圈。善用新技术,让网络空间成为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青年之声•贵州大学”平台建设出色出彩,获团中央通报表扬。在2016年团中央“青年之声”平台运行一周年建设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为全国高校唯一代表作交流发言。

提升感召力,发挥精准服务作用

秉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素质、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构建学业、资助、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六大服务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精准服务。开展“纯风行动”和“博学计划”,营造“班风正、学风浓、校风纯”的良好氛围。

四力聚合,教育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学生回馈社会。贵大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涌现出了“抗洪英雄”锦屏县农业局干部潘仁泽,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威宁县石门乡的“大学生村官”胡钧溥等一大批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