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念好"山字经" 种好"摇钱树"

07.03.2016  11:24

  春节刚过,麻江县乌卡坪蓝莓生态循环产业园里,果农们劳作的身影,给园区带来了勃勃生机。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蓝莓树在盛果期亩产量预计可达1500公斤。

  贵州柳江畜禽公司从岁末忙到年初,生产出的高端鸡蛋供不应求。总经理朱国安说:“健康鸡才能产健康蛋,公司看中的,就是贵州良好的山地生态条件。

  念好“山字经”,种下“摇钱树”,打出“特色牌”。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科学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力走上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山地农业发展新路。

  绿色兴农 厚植山地农业新景

  贵州山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里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农业污染少,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天然之地。

  过去,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山地曾制约着贵州农业的发展。如今,随着交通等条件的不断改善,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山地正成为贵州农业最大的发展特色。

  农业本身就具有“绿色”属性,山地农业就是增绿产业。发展山地农业,既可增加生态容量,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又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富民强省。

  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立足山地资源,践行“绿色兴农”新理念——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以及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进绿色化生产。充分发挥生态、气候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着力创建贵州山地生态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20年“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比重达60%以上。

  如今,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崛起。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中药材、特色食粮、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飞速壮大,赫章核桃、大方天麻等农产品源源不断走出大山。

  2015年,贵州茶园面积689万亩,比2010年增长109%,跃居全国第一位;辣椒、火龙果、薏仁米等特色农产品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特色渔业快速发展,冷水鱼养殖量占全国10%以上;“多彩贵州·绿色农业”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领市场。

  创新强农 做优做强特色农产

  关岭县板贵乡峡谷村处于低热河谷地带,地势起伏大,生态脆弱,农业发展缓慢。

  穷则思变。充分利用低热河谷高温高热的气候优势,关岭采取生物工程措施,探索发展以火龙果、花椒为主的绿色产业,实现了荒山披绿、农民增收。

  “我们这里种出的火龙果水分足、口感好。”峡谷村火龙果种植大户陈明荣开心地说,他家的20亩火龙果年产值近40万元。

  创新是引领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利用地、气、水等山地资源,发挥无公害绿色有机的优势,贵州创新农业领域的现代理念、现代技术和现代制度,做优做强特色农产品。

  ——创新调整农业结构。立足山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结构,下大力气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和草地畜牧业养殖规模,进一步做强粮食、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烟草、马铃薯、精品果业、中药材、核桃等九大产业,做优特色食粮、油料产业、特色养殖、特色渔业和特色林业经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2015年,贵州粮经作物面积比达到40∶60,实现历史性转变。

  ——创新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收效益。

  新型主体培育初见成效。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由“十二五”的99家增加到现在的54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4倍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快速成长。

  ——创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围绕山地农业规划,布局一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养、引进、聚集一批高素质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加强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探索出“185工程”“三个万元工程”“农业板块经济”“畜牧产业集群”等模式和经验,取得了突出成效。贵州省在茶叶、马铃薯、火龙果、薏仁等产业上取得长足进展,提升了规模优势,扩展了市场空间。

  “实践证明,山地条件也可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后发地区也可以实现后发赶超。做强‘长板’,补齐‘短板’,贵州在山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大有可为。”省农委主任袁家榆说。

  开放兴农 打造生态农业强省

  发展山地农业,不仅要在“内部优化”上花气力,还要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

  “当前,随着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我们更有条件统筹利用好省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山地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一位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的专家说。

  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农业园区成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主平台。自2013年全省启动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来,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园区,推动山地农业进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2015年,农业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002个,到位资金451亿元,完成投资1228亿元,入园企业3530家,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县域平均水平高出40%。

  同时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协作,建设一批合作共建项目。办好农交会、茶博会、园区招商会等重大活动,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让更多特色农产品卖得好。

  到2020年,贵州省将建设各级农业示范园区1200个,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2000万亩,实现年产值2000亿元。

  ——做优做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省级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十三五”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20年完成总产值2500亿元,带动农民就业14万人。

  ——强化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产地交易、冷链物流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组织农业园区开展农社、农校、农超等产销衔接,支持重点目标市场展示直销中心建设,不断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依托大数据战略行动计划,加强贵州农业云、农业科技云等平台建设,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成为推动贵州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的新引擎。

  山地农业,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从发展滞后到后发赶超,贵州扬长避短、创新智慧,正朝着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目标阔步前进。(记者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