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贵州文博会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国际性命题

12.07.2015  16:51

  7月24日,2015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隆重拉开序幕。以贵州非物质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尚文化等为基础元素,利用不同载体进行创造性包装、设计、重构、组合,全面展示贵州乃至全国文化创意品牌、企业、产品,是首届贵州文博会最大特色。日前记者采访了解到,本届文博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无论是在非遗展示规模还是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一大亮点。就非遗如何保护传承和创新转化这个国际性命题,首届贵州文博会做了符合贵州非遗特色的探索解答。

  非富多彩的贵州文化非遗元素无处不在

  走进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尽管目前还在紧张地为文博会的到来加紧筹备中,但是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贵州文化。无论是可容纳几百人的非遗剧场、占地面积有7000平米的非遗餐馆,还是寓意苗族图腾的蝴蝶妈妈广场和高4.3米、宽为40米,记载着贵州重大少数民族事件的民族文化浮雕等,总之,非遗文化无处不在。

  记者走访看到,从非遗馆的右下方,就是别具特色的蝴蝶妈妈广场。在这一个以苗族的民族图腾蝴蝶妈妈为基础元素的广场上,你可以看到用光滑的鹅卵石镶嵌在蝴蝶羽翼上的12个“”。在苗族的传说中,苗族的祖先是蝴蝶与水泡怀孕后的12个蛋中孕育出来的姜央。

  吸引人的,还有大门设计民族化的非遗餐饮馆。这是汇聚了贵州48个县的特色美食、坐落在整个园区的左下方的非遗餐馆。正大门是设计成一件苗族服饰式样,精巧之至。一位前来采访的记者看到后赞叹道:“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还有这么多意思民族文化展现,将来肯定会有很多游客来。

  国内第一个非遗综合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载体

  根据贵州独特的山地文化现象,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的建筑物呈山地阶梯式分布特色。在包括“非遗馆”、“文创馆”、“特色非遗餐饮”等在内的7大展示区域中,非遗馆就坐落在园区的最上方。作为本届文博会其中重点打造的“非遗馆”,该馆设计新颖,构思巧妙,极具艺术文化气息。记者了解到,非遗馆因包含了非遗的十大类型(或类别),成为目前国内第一个非遗综合馆。馆中展示将囊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类非遗元素,可谓是贵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载体。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有世界级非遗1项,国家级非遗87项,省级非遗数量众多。在只有面积为2400平米的非遗馆空间中,如何将贵州非遗完全展示是个大问题。可喜的是,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记者采访负责建设和统筹非遗馆的省非遗中心主任龙佑铭了解到,组委会尽可能做到将国家级非遗和省级非遗全部展示出来,内容包含了全省九个地州市和贵安新区在内的非遗文化。

  在展示厅中,将运用图版、模型、实物等传统手段和现代科技,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多媒体、动漫、视频、音频和LED等多样形式对非遗进行展示,从而达到眼看、手摸、耳听的体验效果。

  在传承厅里,组委会将在文博会期间邀请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传承人20人来到现场。届时,非遗传承人将进行现场活态展演,甚至带领参观者亲自动手感受非遗文化,让观众观赏、感知、体验、传播多彩贵州的文化魅力。如现场教嘉宾制作传统技艺玉屏箫笛,现场教唱侗族大歌等。

  “互联网N+”思维促非遗创新转化

  “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转化,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命题。”日前,省文化改革发展办专职副主任、省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袁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就这个国际性话题,袁华告诉记者,本届文博会中,将在非遗馆和文创馆内打通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的渠道,从而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转化这一难题。

  据介绍,非遗馆负责银饰、刺、古法造纸等非遗的展示。而在文创馆,文创则与非遗结合,既可是一些代表性的传承,还可非遗与文创产品清晰联系起来。比如,通过展示银饰,绣片是怎么同现代的文创产品结合在一块,通过创意和现在手工艺设计变为文创产品,从而可以运用到当下生活中,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以便更好生存下去。

  “我不只是展示,而是要讲明这背后的故事。”袁华认为,非遗与文创之间其实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尽管也有销售市场,但是要进入更多的现代时尚市场销售,还是有难度。可是,非遗的东西一旦通过现代的设计变为文化产品,又进入文化产业,它的价值也就会有不同的体现,更能让现代人接受。如果顺利,实现非遗创新转化,就不再是太大问题。

  作为本届文博会一大亮点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转化,袁华主任表示,当下“互联网N+”思维非常有利促非遗创新转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用“互联网N+”思维有利促非遗创新转化将会是与之有关的工作重点。(施明辉 任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