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绿色农药 泽被苍生--宋宝安科研团队剪影

31.05.2017  20:41

时间: 2017年05月30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从事科研工作刚过“而立之年”,与绿色农药对话30年,他从一名籍籍无名的普通教师、科研工作者成长为一名院士,他的科研平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农药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他的团队已发展到200余人。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科研成果广泛用于生产一线,为国家农作物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大贡献。

斐然成绩单背后,写满了宋宝安专注绿色农药30年的付出与收获、荣光与艰辛、梦想与情怀。

1963年,宋宝安出生在深圳军营,后随父母转业到贵州石阡县,并在那里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1986年,作为我国首批农药化工研究生,宋宝安选择回到了家乡贵州,到贵州大学当了一名普通教师。

1987年,他在长沙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农药学术研讨会议上,作了《生物电子等排理论创制杀菌剂》的报告中提出,要做中国自己的农药,与会代表被这个身材敦实、模样质朴的小伙子震住了。会后,湖南沅江化学厂的技术厂长找到他,并提供2万元“巨资”作为技术服务费给学校。此后8年,宋宝安独自一人在学校和工厂车间辗转奔波,艰辛的研究工作在1994年结出硕果,他自主研发出高效低毒杀菌剂“甲基立枯磷”,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成果转化应用后,占国内同类产品约80%市场份额。于1998年,宋宝安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了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科研“首秀”出手不凡,奠定他在农药学领域的地位。

同时,他创新研发出水相法生产“恶霉灵”新工艺,成本比国外恶霉灵产品下降50%,该技术获批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7年,他以第一获奖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以来,宋宝安出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全国联防联控专家组副组长,负责全国和西南三省一市的防控及病毒监测。他带领团队奔赴三年绝收重灾区之一的云南省施甸县,在那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在农田里一呆就是大半年,终于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施甸县芭蕉林村民杨加李的稻田单产达到998斤,他心服口服地竖起了大拇指,“贵州大学的教授们不是来走走看看做样子,真正为我们解决了问题。”

不难看出,宋宝安的科研足迹几乎十年就上一个大台阶,风光无限、成就卓著的另一面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和一滴滴艰辛的汗水。在实验室和田间,他与时间赛跑,而时间也给予他最好的馈赠,他的名字被深深地镌刻进中国农业发展史的卷册、中国农民的脑海。

科研造福人民

◥◥

宋宝安院士一手创建了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他领衔的学科在本世纪初产生了贵州高校第一个博士点,实现了贵州省博士点零的突破。依托农药学博士点,贵州大学建立了一支寓教于研的高素质科研教学型的师资队伍,构建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涵盖新农药创制、开发转化、应用示范推广的完整学科体系。

平台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应用技能,使学生“擅基础、注前沿、强应用、懂转化、善推广”,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统计分析、了解“三农”的现实问题,实现从“田间发现问题”到“实验室研究”、“工厂生产实习”、最终回到“田间应用推广”的学习、研究、生产、推广等各链条的无缝连接。

先后实现了贵州省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重点学科、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多个零的突破。实验室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件,先后在本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

宋宝安个人先后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等奖项,他把巨额奖金全部捐献给他小学母校和贵州大学,设立“卓越基金”,鼓励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崇高的品德深深感染着他的同行和学生。寓教于研无需多言,行动证明一切。

平台寓教于研

◥◥

宋宝安今年五十有四。他理解这是从事科研工作最好的年纪,如今他的团队日益壮大,科研人员从硕士到院士呈梯形分布,结构合理,生机盎然。

他指导的2004届博士研究生杨松今年仅43岁,现已荣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全国五一奖章和中国青年科技奖,他多次将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摘入囊中。

像杨松这样的还有很多,2007届博士研究生吕印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届博士研究生毕业的陈卓,现已获聘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届博士研究生欧阳贵平获国务院特贴专家。多年来,宋宝安团队共培养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7名,培养出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后6名。近3年来已培养博士15名、硕士127名,现有博士后在岗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制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池永贵2012年加入贵州大学研究团队,他直言,宋宝安院士团队科研实力一流、原创动力不断,是他最渴望加入合作的研究机构。

宋宝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科技工作者到贵州大学、到贵州、到中国来。回顾30年科研路,他深情款款、初心不改:“选择科研就是选择吃苦,但看到科研成果在黔中、华夏和全世界推广运用,就算再苦点再累点,我一样非常愉悦。科研工作的过程是苦的,结果却是甜的!”

团队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