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固木长 源浚水流——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发展纪实

09.10.2015  14:59

 

身着民族服装的学生在交流民族文化

近日,贵州民大音乐舞蹈学院承办的大型彝族音乐舞蹈诗《索玛花开》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倾情上演。

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交流新篇章的贵州民族大学学子。

有着64年办学历史的贵州民族大学,始终把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历史、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民族研究氛围浓厚,民族学学科特色明显。经过数十载的民族学学科建设,民族学专业成为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重点学科、成为“本—硕—博”连贯的一级学科,民族学人类学的科研成果不断推陈出新等等,在西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鉴于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年沉淀,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王正伟担任会长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将于10月10日——12日在该校召开以“‘一带一路’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届时海内外学界贤达将聚首该校共襄学统。该年会召开之前,本报记者就该校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采访。

学校一半以上学者致力于民族研究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有着“文化千岛”美誉的贵州,如何深入挖掘和阐发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是增强贵州“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贵州民族大学一直努力的方向。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千姿百态的民族文化是贵州的两大宝贝,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成立贵州民族学院肇始,该校就致力于贵州的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研究。该校的民族学专家学者走遍贵州的“六山六水”,以民族团结的精神和田野调查的民族学研究方法为贵州的民族发展和民族文化著书立说,为增强贵州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不少的智力支持。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杨昌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六山六水’调查、全省民族识别调查、参编国家民委五套丛书、‘水书文献、彝族文献、布依族文献'整理、建立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等11个研究院、反贫困智库建设、参与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服饰、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哲学思想研究等大选题大项目,学术成果在学界、政界产生重大影响,为推动多彩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上升为最鲜明的贵州印记、贵州特色、贵州标志作出了积极贡献。

翻开该校民族学学科建设材料,一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映入记者眼帘,如:杨汉先、张正东、侯绍庄、史继忠、顾朴光、杨廷硕等知名学者分别著有《贵州的少数民族》《贵州各民族简史简志》(多卷本)《贵州民族关系史》《中国面具史》《贵州通史》《相际经营原理》《百苗图抄本汇编》《百苗图疏证》《百苗图汇考》《西南与中原》《民族文化与生境》等重要著作;杨昌儒所著的《民族学纲要》《民族理论论纲》《民族政策学》《贵州民族关系的构建》《百苗图现代图谱》,石开忠所著的《民族人口学》,吴秋林著的《月亮河流域布依族文化研究》,王建山所著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概论》等等。正是有这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让该校的民族学学科有了比较优势。

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石开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民族学学科是贵州民族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本学科已经是贵州省省级特色学科,拥有一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两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研究民族文化的八大研究院,涌现了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产生了一些在国内富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目前,学校11个二级教授的学术研究都涉及民族学,200多个博士中有一半以上的研究成果涉及民族学人类学,这些为增强贵州‘文化软实力’提供智力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的培养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第29个教师节慰问信中,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包含着我国教育发展应当具有的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等深刻内容。

贵州民族大学作为一所民族院校,自成立伊始,就以民族特色作为立校之本。据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贵州民族学院成立时,学校就设立了民族研究的相关学科研究室;1991年民族学学科成为首批省级重点学科之一;2007年该专业成为贵州省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并开始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012年该学科成为贵州省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并获得“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是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贵州省唯一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

在加大民族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该校也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的教学之路。

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相兴告诉记者,该校在大一、大二、研二学生中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民族理论》等公共课程,这些公共课程业已成为该校的“制度性课程”,与此同时,该校还不定期举办民族学人类学讲座以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旨在让学生在校期间树立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走出学校后以“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的理念服务好社会。

对于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必要性,杨昌儒告诉记者,由于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致使这门课程在不少高校中无人问津,他说:“今年8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民族学类教材在全国高校相关专业统一使用,巩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民族学教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这说明该课程对树立学生民族团结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该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王国勇对本报记者说:“学校开设的这些公共课程,牢固树立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培养了学生协调民族关系、化解民族纠纷的能力。在贵州民族大学64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出两名省部级领导干部、数十名地厅级领导干部、为贵州民族地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甚至在贵州的很多乡镇可以看到学校优秀毕业生的身影。

64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的毕业生活跃在民族地区的各行各业中,他们中有的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有的成为优秀的学者、有的成为优秀的作家、有的成为优秀的媒体人等,正如该校传媒学院教授蓝东兴所言:“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在不同的地域,用一样优秀的业绩塑造着‘贵州民大现象’的群像。

将每年投入1000万支持民族学等5个学科申报博士点

据介绍,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排名,贵州民大立项13项,进入全国百强,且多年来位列全省前三甲;历届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量多年位列全省前列;“民族学”、“法学”等专业被教育权威机构评定为“中国高水平专业(四星级)”。

贵州民族大学的民族学学者们既注重理论的探讨,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据悉,今年6月28日,贵州民大承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之“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分论坛,集中展现了多年来该校培育反贫困智库,支持开放式扶贫的成果。在全省的乡村治理、扶贫开发、传统村落保护、民族村寨建设等工作中都有该校的默默支持。学术团队在全省范围内设立了几十个田野调查点,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地区和各民族群众,成为下情上达的便捷通道。该校“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对贵州武陵山区的7个县、14个乡镇、42个村、30多个专题点展开调研后,提出“新三农”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得到时任中央统战部领导、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该校创立的反贫困“智库”培育的“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产生了全国影响力。

鉴于该校民族学的学科影响力,今年5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在出台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特意指出:“争取在贵州民族大学开设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贵州民族大学校长、二级教授张学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民族学学科是我校的特色学科,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发展民族学学科的重要平台,为了办好这个特色学科,学校将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继续抓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现在学校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每年投入1000万支持5个学科申报博士点,其中首要支持民族学学科申报博士点。学校还将在学科的团队建设、人才引进上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如:对引进人才的配偶子女安置,对引进人才的研究主题、服务贵州社会建设上给予支持。

近日,贵州省省委书记、省长陈敏尔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与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大繁荣,共同演绎多彩贵州和谐民族情,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新篇章!

张学立对本报记者说:“‘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道根植贵州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在人才培养上以硕士、博士点为支撑,健全人才培养层次,做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建设国内一流民族大学,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本版图片由贵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