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煤改驶入资源整合“深水区”

30.10.2014  10:37

    在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正酝酿一场翻天覆地的震荡。

    自2011年启动新一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历经3年征途,贵州举全省之力全面推动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将煤矿数量从1704处控制到正常生产建设矿井808处,稳健迈出兼并重组第一步。目前开始着手关闭处置问题矿井,提高行业安全水平。

    按照贵州兼并重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3年关闭煤矿25%、2014年关闭35%、2015年关闭40%。时间已过大半,贵州煤改正驶入事关成败的“深水区”。

    搬掉危险重重的“火药桶

    平坝县乐平乡距离县城18公里,所辖区域125平方公里。20多年来持续生产的煤矿开采业,使得这片弹丸之地成为黔中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经济飞速发展。

    繁华背后,却是无证开采、非法盗采的小煤矿在野蛮生长。

    平坝县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乐平乡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县产量的70%左右。“前些年这里的小煤矿越来越多,也发生过好几起安全生产事故。”该乡洪武煤矿的矿主李登荣坦言。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乐平。号称南方煤炭资源大省的贵州,一边是高产出的煤矿产品,一边是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让所有安全监管人员连连摇头感叹:“每天就像坐在火药桶上!

    “再高的GDP,如果使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都是不值得的。”省委书记赵克志掷地有声的话语,表明了贵州转型发展的决心。

    2011年,赵克志在全省电煤保障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力争两年内摘掉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国第一的“帽子”。当年全省立即启动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提出在“十二五”期末将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1000处左右的目标。

    初次改革,成绩已经显现出来。据统计,经过几轮技改优化,2012年,贵州煤炭产量从“十二五”初的1.369亿吨增加到1.811亿吨,位次从全国第五上升到全国第四,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十二五”初的2.43人下降到0.646人。

    尽管如此,小煤矿管理水平低、基础薄弱的现状仍然存在,这与贵州省被定位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极不匹配。

    要搬掉危险重重的“火药桶”,改革还需继续深入。

    2013年8月,贵州省下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通知》,提出明确目标:通过兼并重组,全省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规模不低于每年45万吨,其余矿井设计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每年30万吨,力争到2014年上半年完成兼并重组任务,全省煤矿数量从1700余处减少到800处左右。

    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力度更为猛烈,决心更为坚定。

    决策层发出的号角一轮紧密激荡着一轮——

    2013年9月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在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要搞清情况、搞好规划、搞实政策,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2013年9月18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到盘县调研督导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时提出:要毫不懈怠、扎实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2014年8月1日,副省长王江平在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暨驻矿安监员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深化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和控制危险源,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根本途径。

    不断探索、不断调整、不断实施,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目标任务,一步步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和阶段性工作计划。

    “阵痛是必然的,但这是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乐平乡煤矿行业的改革,平坝县工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阵痛之后,本地的煤炭资源将得到有序开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