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煤改驶入资源整合“深水区”

30.10.2014  12:08

  在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正酝酿一场翻天覆地的震荡。

 

  自2011年启动新一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历经3年征途,贵州举全省之力全面推动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将煤矿数量从1704处控制到正常生产建设矿井808处,稳健迈出兼并重组第一步。目前开始着手关闭处置问题矿井,提高行业安全水平。

 

  按照贵州兼并重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3年关闭煤矿25%、2014年关闭35%、2015年关闭40%。时间已过大半,贵州煤改正驶入事关成败的“深水区”。

 

  搬掉危险重重的“火药桶

  平坝县乐平乡距离县城18公里,所辖区域125平方公里。20多年来持续生产的煤矿开采业,使得这片弹丸之地成为黔中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经济飞速发展。

 

  繁华背后,却是无证开采、非法盗采的小煤矿在野蛮生长。

 

  平坝县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乐平乡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县产量的70%左右。“前些年这里的小煤矿越来越多,也发生过好几起安全生产事故。”该乡洪武煤矿的矿主李登荣坦言。

 

  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乐平。号称南方煤炭资源大省的贵州,一边是高产出的煤矿产品,一边是令人担忧的安全隐患,让所有安全监管人员连连摇头感叹:“每天就像坐在火药桶上!

 

  “再高的GDP,如果使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都是不值得的。”省委书记赵克志掷地有声的话语,表明了贵州转型发展的决心。

 

  2011年,赵克志在全省电煤保障专题会议上提出,要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力争两年内摘掉煤矿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全国第一的“帽子”。当年全省立即启动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提出在“十二五”期末将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1000处左右的目标。

 

  初次改革,成绩已经显现出来。据统计,经过几轮技改优化,2012年,贵州煤炭产量从“十二五”初的1.369亿吨增加到1.811亿吨,位次从全国第五上升到全国第四,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从“十二五”初的2.43人下降到0.646人。

 

  尽管如此,小煤矿管理水平低、基础薄弱的现状仍然存在,这与贵州省被定位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极不匹配。

 

  要搬掉危险重重的“火药桶”,改革还需继续深入。

 

  2013年8月,贵州省下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通知》,提出明确目标:通过兼并重组,全省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规模不低于每年45万吨,其余矿井设计规模原则上不低于每年30万吨,力争到2014年上半年完成兼并重组任务,全省煤矿数量从1700余处减少到800处左右。

 

  新一轮的兼并重组,力度更为猛烈,决心更为坚定。

 

  决策层发出的号角一轮紧密激荡着一轮——

  2013年9月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在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要搞清情况、搞好规划、搞实政策,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2013年9月18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到盘县调研督导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时提出:要毫不懈怠、扎实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

 

  2014年8月1日,副省长王江平在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暨驻矿安监员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深化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和控制危险源,是实现本质安全的根本途径。

 

  不断探索、不断调整、不断实施,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目标任务,一步步实现既定目标任务和阶段性工作计划。

 

  “阵痛是必然的,但这是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乐平乡煤矿行业的改革,平坝县工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阵痛之后,本地的煤炭资源将得到有序开发和保护。

 

  壮士断腕般破冰前行

  在贵州最大的产煤地区六盘水市,煤矿兼并重组任务显得尤其复杂和严峻。

 

  复杂在哪?

 

  “首先是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时任六盘水市能源局局长王刚分析,全市兼并重组缺口资金达230亿元以上,“其次是主体企业收购的部分煤矿在前期市场经营过程中存在涉法涉诉问题,影响矿权过户。

 

  怎么办?

 

  “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六盘水市市长周荣丝毫没有犹豫的神色:“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兼并重组的决策部署,研究设立市级能源发展基金帮助企业,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全省兼并重组步伐不断加快,到2014年6月30日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了控制正常生产建设矿井800处左右,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矿达到了97.95%。

 

  成绩来之不易。

 

  提到改革的艰难性,省能源局副局长胡世延就一句话:“压力非常大!

 

  时间紧、任务重,唯有昂起头来破冰前行。

 

  省委、省政府将煤矿兼并重组作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省委赵克志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安排部署、调研督导,全过程把脉指导;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副省长王江平分别担任省煤矿兼并重组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蹲点基层调研,反复研究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全省煤矿兼并重组工作。

 

  精心绘制的顶层设计,将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有效引导,充分发挥主体企业的核心作用,主体企业以未来的资源和未来市场换取煤矿兼并重组和整顿关闭的责任,最大限度整合优质资源,关闭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制定主体企业准入条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积极引导有实力的煤矿企业集团全面参与兼并重组,采取兼并、收购和股份合作等方式培育壮大企业集团。

 

  “部门联手出台的系列扶持政策,为企业扫除了改革道路上的荆棘。”胡世延介绍,特别是在激励措施方面,贵州省提出对主体企业关闭煤矿的剩余资源储量可申请调整给所属其它煤矿,以“以奖代补”方式一次性奖励关闭煤矿的实施主体,极大提振了企业参与改革的信心。”

 

  面对改革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找准突破口,加强沟通、及时解决,确保主体企业实施方案“行得通、走得快、批得了”。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兼并重组中出现的各类重大问题90余项,调整了采矿权抵押融资政策,明确主体企业实施方案审批后保留煤矿矿权可进行抵押融资,不受规模限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24次办公室会议,协调处理各类具体问题200余项,各类来信来访500余件次。

 

  随着改革的深入,贵州煤炭生产安全风险点得到有效管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呈现历史最好水平,原煤产量1.27亿吨,同比增长6.55%,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3.3%和42.1%。

 

  敢于直面前方“暗礁险流

  从2011年到2013年,在煤炭行业十分低迷的背景下,贵州大西南矿业有限公司连续3年共纳税34亿多元,创造了贵州煤炭企业发展的奇迹。

 

  即使做到全省民营煤炭企业第一的交椅上,大西南矿业仍会碰到棘手的问题:“目前公司的兼并重组基本完成,不过主体企业在煤改中多次出现资金压力问题。”该公司董事长竺坤希望政府帮一把手。

 

  本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已经到了“收官”阶段,但“深水区”之下,藏有更多的“暗礁”和“险流”,煤改之路依然坎坷艰难。

 

  “要清醒地看到,第二步关闭处置问题煤矿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副省长王江平的语气并不轻松。

 

  细探前方汹涌的湍流,矿界重叠问题、涉法涉诉和企业资金困难三大问题浮出水面,亟待解决。

 

  由于历史原因,盘江、水矿等所属国有大矿范围内,浅部存在多处合法小煤矿,与国有大矿井田平面投影矿界重叠。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等十二部门关于加快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的通知》要求,此类煤矿属关闭退出对象。但国有大矿无力承担整合关闭小煤矿成本,利用兼并重组垂直划界分割矿权的办法又存在政策性障碍,重叠问题难以解决。

 

  同样严峻的问题还有部分主体企业并购煤矿后续资金支付困难,出现违约等权益纠纷。部分煤矿存在涉法涉诉,主体企业无法按时办理采矿权过户手续,影响实施方案编制和实施。目前,全省因权益纠纷进行采矿权抵押的煤矿43处,涉法涉诉煤矿150处,影响400余处煤矿兼并重组方案审批。

 

  如同大西南矿业遇到的难题,全省许多主体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煤炭市场持续疲软,金融机构对市场预期看低,主体企业前期并购资金投入较大,后续发展乏力。

 

  如何带领全省煤矿企业安全越过激流险滩,贵州敢于直面的同时,也频频出招。

 

  2014年起,贵州将连续5年从省级煤炭价格调节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省财政通过调整支出预算每年安排0.61亿元,与中央财政奖励关闭煤矿资金统筹使用,由当地政府以“以奖代补”方式一次性奖励关闭煤矿的实施主体。

 

  贵州省还将争取国土资源部支持,创新合作机制,探索国有大矿范围内小矿垂直划界分割矿权,推进国有大矿和小煤矿混合所有制合作发展,妥善处理矿界重叠问题。将多措并举破解融资难题,搭建政金企合作平台,加快关闭奖励资金到位,帮助主体企业发展脱困。(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