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以来 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62万人

25.01.2016  15:28

   2012年以来,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62万人——

  迈出贫困山区 踏进幸福生活

  65岁的铜仁市德江县乌坪村村民梁胜美回忆,过去,村子在山旮旯里,庄稼种在半山腰上,一年也就收个几百斤包谷,填填肚子。

  以前下一趟山要多久?

  梁胜美皱起了眉:“村子没有水泥路,更不通车,到镇上赶集要走两个多小时。

  搬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过得如何?

  梁胜美腼腆地笑:“谋了份看守砂场的活路,老伴在儿子开的宾馆做些杂工,再不用看天吃饭。

  这看似寻常的问答,触及了贵州省200多万贫困人口的“穷根”。

  为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生态脆弱区的贫困问题,2012年,省委、省政府立足消除贵州省贫困落后的主要矛盾,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出用9年时间,对全省47万户204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截至“十二五”末,贵州省累计实施搬迁62万人,共建设668个安置点。

  数字的背后,是居住环境之变、生活改善之变、发展理念之变,这些变化交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真切实践。

  “原以为我这辈子只有住烂房子的命。”村民高新祖辈三代,在黔西县红林乡六斗村的一座木质结构盖石板的房子生活了几十年。夏天,雨季面临“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要是连续几天下雨还会担心山体滑坡;冬天,山村多风少水,在街上捡一块广告布往墙上一钉,权当遮风御寒。

  “只要跳出深山就会有出路。”在高新眼里,变化从他成为驮煤河首批集中安置点的移民户开始。

  易地扶贫搬迁户多来自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较深的深山区,财政也不宽裕,安置资金是一大难题,钱从哪来?

  整合各类资源,是各地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做法。

  以高新所在的黔西县为例。2012年,黔西县划地60亩匹配基础设施费3600万元,由政府代缴安置点建设所征土地出让资金,再加上吸引民营资金投入,整合交通、供电、供水等部门资金和项目完善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购房成本。

  “政府建好了房子,不花几个钱就搬过来了。”他说,不仅是环境好,水电还直接通到家,基础设施也正在完善。高新憧憬着,就近开一家小餐厅,“从我这一代开始要摆脱贫困。

  “十二五”期间,许多人有着与高新相似的记忆。从2012年开始,柏油路、自来水、太阳能、电视电话……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融入到易地扶贫搬迁户的日常生活。

  据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统计数据,在易地扶贫搬迁的62万人中,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困难群众达55万人,占90%。

  搬迁对象以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以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以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贫困农户为主,是因为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就地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返贫率高,是“挪穷窝”的必然选择。

  同时,这些地方又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人地矛盾突出,守住两条底线任务艰巨。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另一个用意,是减轻迁出区的生态压力。

  移民迁出后,原则上要将原有住房拆除进行复垦整治,用于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原耕种的土地则着眼于生态恢复进行统一经营、转包出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果、还茶或中药材种植,收益还归农民所有。

  不少地方移民搬迁后,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得以缓解,移民原有宅基地被复垦或绿化,促进了生态恢复和保护。

  要帮助“跳出深山”的移民“落地生根”,“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才是重中之重。

  长顺县敦操乡斗麻村河边组村民韦小全,当初对易地扶贫搬迁是冷眼旁观:“土地虽然贫瘠,但毕竟还能种点包谷、洋芋。搬迁出去了,没有土地可耕种,断了生活来源,一家老小过日子怎么办?”。

  敦操乡组织专门人力帮助移民群众考察论证,根据群众意愿,为搬迁群众“设计搬迁方式”,陆续筛选出种植养殖、园区就业、商业贸易等一批符合移民特点的致富项目,确保移民生产生活有保障。

  村民韦小全看到政府不是简单的“一搬了之”,而是实实在在要帮群众脱贫致富,他开始主动咨询村干部搬迁、致富等方面的政策。

  没多久,他搬出了山区,还加入了敦操河边网箱养鱼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产品主要销往贵阳和周边县市,户均实现年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上。

  按照因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贵州省重点推进城镇商贸型、园区服务型和乡村旅游型移民安置方式,通过提供精准的就业服务,搭建园区、企业、移民供需对接平台,确保每户移民家庭至少1个劳动力实现就业。谋生能力弱的,还有社会保障政策兜底。

  据2015年对已搬迁移民的抽样调查,搬迁后除从事农业生产外,通过园区岗位、公益性岗位、外出打工、自主创业等实现城镇就业,移民收入明显增加,户籍、社保、入学等有序接转,移民的总体满意度为91%。

  高新的生意梦刚刚开始,韦小全的故事也还没结束,挪了穷窝的乡亲们,都在寻找或适应自己的新生活。

  变化时时刻刻,惠民点点滴滴。“十三五”时期,贵州将继续把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决战贫困的关键举措,计划搬迁162.5万人,重点在精准上下工夫,更加精准识别搬迁对象、精准确定安置方式、精准实施项目管理,保障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记者 邹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