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脱贫攻坚民生事 用心用情用力行

20.01.2016  15:31

  新年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族女孩罗贵花的心愿,映衬在她那写满憧憬的盈盈笑脸上:半山腰的家通了路,她要顺着这条越走越宽的大路到县城读高中,到省城读师范,到首都北京看一看……

  新年到。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第一书记刘为的心愿,跃动在他的上山下坡的匆匆步履间:刚刚接下6万元绣花订单,得抓紧时间告诉每一位绣娘,按时交货,才会有下一笔订单。

  ……

  还等不及新年到,贵州“大扶贫战略行动”已经吹响“冲锋号”,挂出“作战图”,布下“大阵仗”——

  “1+10”脱贫攻坚配套文件形成强劲政策“组合拳”;

  十项精准扶贫行动全线拉开;

  省、市、县、乡、村8.63万名领导干部深入贫困村,遍访贫困户……

  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底线”的深情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脱贫攻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心系群众,殚精竭虑,坚决打赢打好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脱贫攻坚,承载期待

  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贵州的基本省情。贵州脱贫,中央关心,国家支持,兄弟省份瞩目,全省群众期盼。

  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基层调研,首要行程离不开访贫问苦。会议部署是脱贫,核心话题讲脱贫。

  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贫困的标签,目标从未改变,步伐愈加坚定。

  大胆创新,积极探索

  建立完善贫困县退出机制,对贫困县实行“摘帽不摘政策”激励机制;

  对地处重点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新型工业化发展条件的关岭、紫云等10个县取消GDP考核指标,推动贫困县工作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

  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2012年至今,62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石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补齐短板,填平弱项

  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2013年11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小康路进村串户,小康水翻山越岭,小康房经济美观,小康电安全可靠,小康讯连接山外,小康寨洁净优美。“六个小康”建设一再提速。两年时间,投资超过千亿元,受益群众上千万。

  拔除穷根,摘掉穷帽

  念好山字经,种下摇钱树,打出特色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生态游、乡村游,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创新业,换穷业,走新路。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特惠贷”。家乡就是好地方,发展何须去远方!

  贵在精准,重在实效

  驻村干部,就是精准扶贫“滴灌渠”,就是脱贫攻坚“突击队”。从2012年开始,贵州连续三年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5.7万余人,组建成1159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躬身解民忧,倾耳听民声。

  “山冈上有我们的脚步,小河边有我们的理想。天地间有泥土的芳香,我心中有淳朴的老乡……”一曲《我把他乡当故乡》,所有驻村干部唱得荡气回肠。

  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易地搬迁到村到户,社会保障到村到户。致富的条件有了,脱贫的步子快了。

  刚刚过去的五年间,贵州减贫656万人,平均每年131.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5.1%,平均每年3.66个百分点;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

  与全国同步小康,贵州立下誓言:到2020年,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落实兜底政策;到2020年,所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

  贵州脱贫攻坚,务求决战决胜!(记者 王邻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