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半程马拉松赛:快乐始于足下 低碳没有终点

02.07.2014  14:25

  中外参赛队员并肩出发,在跑步过程中传递低碳健康的生活理念。徐其飞 摄

  益动GPS记录下成都跑友刘小松的跑步记录:起点是成都市浣花溪公园旁边的浣花南路桥桥头,终点是四川省博物院大门口。

  成都联动跑友在成都市浣花溪公园打出了“祝愿贵阳马拉松赛成功”的横幅。

  从成都来贵阳参加马拉松的严轶(右),每次跑步或骑行都会自带水壶,减少饮用瓶装矿泉水。

  成都联动跑友和贵阳马拉松“线上同步跑”。

  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现场志愿者沿着赛道收回地上的矿泉水瓶等垃圾。徐其飞 摄

   生态之城 环保新路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两个环保创意在贵阳得到实践——其一是全国首创的“线上马拉松”举行,成都等10个城市的跑友与贵阳选手一同低碳奔跑;其二是全市首次开展“垃圾换水”活动,赢得了不少市民的支持和参与。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过: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生态未来的一个路标,必须不断创新思路。感谢这些环保创意的“火花”,引领着我们践行低碳生活,重视生态保护;选择绿色消费,减轻环境负荷。

                                                                                                 周刊编辑部

  爽爽贵阳,生态领跑。6月29日,2014贵阳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在贵阳奥体中心鸣枪起跑。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32万名选手共聚林城贵阳,感受这座生态之城的魅力所在。

  贵阳也通过创新的线上线下同步跑、倡导绿色健康出行等方式,向世界传递着“低碳、生态”的理念。

   生态领跑

  万人撒播低碳种子

  跑步,是一种低碳的出行方式。贵阳马拉松吸引了国内外的万余名选手,其中既有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也有爱好长跑运动的“跑友”,来自成都的严轶就是“跑友”中的一位。他还组织了来自成都跑客和重庆023跑团的十几个跑步爱好者,组团参加贵阳马拉松。

  严轶是一位热爱环保的IT业人士,平时都是走路上班,下雨天就坐公交。从2005年开始,他经常到户外徒步,每一次出行都会善待环境,并希望带动更多人重视环保。“我们跑步和骑车都会自己带上水壶和水袋包,先在家里装好水。即使偶尔买矿泉水,空瓶子也不会乱丢。”他说,骑行和跑步过程中,如果需要提醒出行线路中的岔路口和一定里程数时,会用降解纸张打印后贴在地面上,尽量避免环境污染。

  “快乐始于足下,健康没有终点。低碳环保不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潜移默化地植根于习惯之中、贯穿于生活中的各处,例如节水节电、少开车多跑步。”严轶说,贵阳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能倡导更多人关注和选择低碳出行。

  当天上午9点半左右,5岁的刘禹皓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冲过了3公里体验跑的终点,这一家子前不久才参加完重庆的5公里跑。妈妈石俊说:“贵阳马拉松不仅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还能增强整个城市的凝聚力。引导孩子多靠双脚走路、跑步,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也能养成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线上参赛

  减碳需要不断创新

  “各就各位,开跑!”随着“”的一声发令枪响,6月29日9时,与贵阳马拉松参赛者同时起跑的,还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南京、厦门、杭州、重庆、成都10个城市的数千名“虚拟马拉松”选手。不用远道而来参赛,下一个APP就能记录跑步信息,这种“线上线下同步跑”的方式属国内首创。

  “线上马拉松能打破地域限制,远方的跑友不用到贵阳当地就能参加贵阳马拉松比赛,这样可以减少乘飞机、乘火车长途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也可以节约时间。”此次线上跑指定APP——“益动GPS”开发公司的创始人张和告诉记者,各地跑友用手机下载“益动GPS”APP后,就能用APP记录奔跑的轨迹、时间、里程等信息。“跑到3公里以上,把记录分享到新浪微博即可参加线上虚拟马拉松。

  “我跑完全程花了2小时10分40秒,因为是带伤跑,所以比平时跑得慢。”6月29日上午,29岁的IT工程师刘小松在成都市浣花溪公园完成了他的“线上马拉松”。他向记者发来了手机APP的记录信息截图,对这种环保的参赛方式非常赞赏。“有关资料显示,乘飞机,人均一百公里排碳约13千克;乘火车人均一百公里排碳约1.1千克。在酒店住宿一晚,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0至30千克。我们在成都参加贵阳马拉松,完全达到了减碳目标。

  贵阳马拉松成都联动约跑活动主要负责人李敏说:“成都早上和贵阳一样在下雨,但140多名‘成都跑客’的跑友和贵阳选手一样,在雨中跑完了全程。我们都热爱跑步这种低碳、健康和快乐的运动,跑步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志愿服务

  关注环保守护环境

  “需要喝水吗?”比赛进行到9点20分钟,马拉松选手陆续来到赛道旁的饮水站取水,守候于此的罗弟琴连忙递去一杯矿泉水。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市场营销专业大一学生的罗弟琴,是本次赛事的服务志愿者,她早上5点就起床赶往奥体中心,准备饮水站的物资。比赛结束后,她并没有离开,而是拿着塑料袋沿着赛道把地上的纸杯一个一个捡起来。

  “能作为贵阳首届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的志愿者,我感到很荣幸,能服务好运动员,又能维护贵阳的生态环境,很有意义。”罗弟琴说。

  为了确保马拉松赛事成功举办,组委会招募了2000名志愿者,其中安保志愿者700人、医疗救护志愿者400人、竞赛志愿者400人、接待服务、交通及后勤保障志愿者500人,赛道沿线每100米就有竞赛、医疗救护和安保3名志愿者服务。

  “志愿者不仅承担赛场和运动员的服务保障工作,还要清理比赛后留下的纸杯等垃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生态志愿者。”贵阳国际半程马拉松组委会相关人员说,此次饮水站提供的都是桶装矿泉水,用纸杯盛好给运动员,借此减少矿泉水塑料瓶的使用。志愿者也在及时清理赛场,扣合‘爽爽贵阳·生态领跑’的主题,在生态的贵阳办一场生态的马拉松赛。”

  本报记者 樊成琼

  ■本组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成都跑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