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场:正在消逝的记忆 记者探访凯里都匀兴义

17.01.2016  10:38

  都匀,新鲜的蔬菜,市民的最爱。

  凯里,药材市场一瞥。

  兴义,曾经喧闹的“大坝子”,现在人渐少。

  本期市州联动版块推出“赶乡场”。

  住在城里的人被“水泥森林”包围着,昔日蕴含乡土气息的“乡场”渐行渐远。但人们依旧怀念赶集的时光:现在,凯里仍有3个可以去淘“土货”的地方,凯里人也把赶集当作周日的乐趣来享受;都匀的一街,仍是城里最热闹的“乡场”,难怪莫桃的背带一卖就是7年;而在兴义,金女士把“赶场”当成了自己的一项娱乐活动,天天下乡,乐此不疲!

    凯里篇

  赶场 凯里人的乐趣

  图文/本报记者杨光乾

  赶场,对于生活在城市里上了一定年纪的市民来说,肯定都非常熟悉,但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可能相对陌生。小时候,赶场有着许多的乐趣,人多热闹,各种货物应有尽有。渐渐地,城市里高楼林立,“赶场”逐渐被“逛超市”替代。但在凯里老城区,仍有几处赶场的地方。

  变迁 买卖各取所需

  1月10日是星期日,凯里大多数市民都知道,这又是一个赶场天,而且年关将至,市场上货物肯定不少。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凯里市二商场片区。这是一片即便不是赶场天也很热闹的区域。这里有两条横街,一条纵街,中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商场。

  走进街头,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从穿着打扮以及装农产品的工具来看,就知道哪些东西是农民自产自销的。”正在买鱼的市民王大妈告诉记者,每逢赶场天她都会来找菜农买价格实惠、货色较好的食材,但从来不愿意跟二贩子交易。

  根据王大妈传授的经验,记者还真发现在街道边千余个摊位,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的鱼、白菜、萝卜、蒜苗、葱、腊肉、香肠、血豆腐等农产品,不过赶场的市民,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年轻的很少。

  随后,记者又来到营盘西路路

  段。两年前因为这里是步行街,曾一度是凯里赶乡场的理想场所,但因建设需要,如今又改成了行车道,所以,这里的市场就慢慢延伸至营盘东路了。

  在营盘东路段,农副产品的摊位长约两百多米,而在天华宾馆侧面的一个巷道里,十多年来则成了卖山药材的固定市场。

  而凯里最老的乡场——老街依旧繁荣,小家电以及家居之类的商品价格相对便宜,也很适用,是市民赶场的不二选择。此外,除了凯里市区,去下司赶场可以买面条,去旁海赶场可以买时蔬……

  从旁海镇来二商场卖大葱的潘伯伯说,三四十年前从村镇来赶场的,基本上都是三五成群结伴而行,主要是为了买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时过境迁,现在这些商品随时随地都能买到,来赶场的几乎都是来卖农副产品的。

  问题 清扫费时费力

  “凯里还没有小十字和大十字的时候,凯里就是一条老街贯穿。”关于乡场的变迁,住在凯里老街的杨爷爷回忆道,几十年来,每逢周日老街周边群众蜂拥而至,很是热闹。

  后来,随着凯里的发展,赶场的地方逐步由西门创库至洗马河一条街,扩大至二商场、营盘坡范围,变成了三个区域,繁荣景象依旧,凯里人也一直习惯周末赶场带来的乐趣。

  但是,这样的乡场也会给城市环境卫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位环卫工人说:“我们每逢赶场,都会到每个摊位收取一元一天的卫生费,人走货离后,专门有环卫工人对相关路段打扫卫生。

  而就乡场的管理工作,现场维持秩序的一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说,赶场是一直沿袭下来的民俗。每逢赶场,人多车多,最大的问题就是消防通道堵塞,为了保通畅,通常都是城管、交警等部门投入大量人力进行疏导。

  那么,凯里的乡场会不会被取缔呢?这位工作人员认为,贸然取缔乡场肯定不顺应民意,但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出几个指定的区域,让大家就近选择交易市场。

   回忆 卖一挑蔬菜换回几斤盐巴

  采访中,关于赶乡场的回忆,有的说为了吃上一碗夏天的米豆腐;有的说为了去街边理发摊剪一次头发;有的说为了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或裙子;有的说为了和爸爸妈妈来看看热闹的集市……

  但至今都还坚持在乡场做生意的79岁老人张爷爷说,他最深刻的乡场回忆,就是从虎庄挑一挑蔬菜来凯里老街卖,只为买一些盐巴回家。

  张爷爷说他卖山药材至今已经有15个年头。在他的印象中,他还很年轻的时候来凯里赶场,每次都要挑着蔬菜步行十余公里,很辛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来赶场都是来卖白菜,几分钱一斤,卖的钱,都舍不得买一碗粉吃,更舍不得买肉回家,仅仅是买几斤盐巴回家。”张爷爷说。

  如今,张爷爷转行卖山药材,基本上都是他去山上“”来的,因为年纪大了,虽然卖不出几个钱,但仍乐在其中。

  都匀篇

  一街 最大的乡场

  图文/见习记者 墨晗

  1月10日,莫桃从屋里扛出一货袋后,用车拉到都匀一街集贸市场,那里有她的一个固定摊位。

  7年前,她第一次到这里时,紧张中带着兴奋——在家做了3年手工绣,第一次摆摊销售,她既期待又害怕。

  那一次她销量不错,4床绣花背带的销量,给她很大鼓舞。7年后,在集贸市场的她,烤着一笼小火,娴熟地做着刺绣。能卖几床背带不是她关心的问题——有了固定生意的她,只是将集市作为展现渠道而已。她说,都匀的集贸市场在变,年轻人越来越少,已经成了老年人寻找回忆的场所。

   都匀一街 最热闹的乡场

  都匀一街,是都匀市最为热闹的乡场。这个集市贯穿了四条街,三街、一街、平惠小区、蜡纸厂,每个周末这里的车行道全部成了摊道。

  尽管乡场时没有车,但这里仍旧拥堵。“人太多走都走不动。”市场里销售独山特色食品的经营者陆祖才说,这个市场,人最多是上午八九点钟,那个时候居民到市场上采购食材和特色产品,而周边乃至乡镇的村民,也会在这时进城赶集。

  当天上午从都匀老猫冲挑着油炸豆腐、白豆腐以及一些家里自种蔬菜前来销售的莫大娘,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早上10时,她一箩筐的菜卖得只剩下几根葱。在市场卖了两年蔬菜的她,每个周日都会挑着这几样东西到集市销售,她的蔬菜是最好卖的商品之一,其次是白豆腐。对于营销手段她的回答是,好吃就是口碑,新鲜最重要。

  城里的乡场,大喇叭是最大特色,轰炸式宣传让人置身于喇叭战中。“袜子10块钱4双,床单跳楼价。”童装、少年装、成人装、一身从上到下,都能够在此买齐了。还能带上纯棉、尼龙、法兰绒等布料的4件套。

  集市 只是展示的渠道之一

  莫桃的摊位在都匀一街路段集市上,7年间她通过集市人流,积累固定老客户,从零售走向批发。现在,她在家里接单,集市只是她展示的一个渠道而已。

  都匀市城管局规划科负责人介绍,都匀最老的集市出现在河滨路沿河路段,胜利路口广惠路坡顶集市等4处集市,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渐被取消。如今只剩下都匀一街集市、会云桥集市、173集市、五街集市、小围寨集市、裤裆街集市等地依旧存在。

  都匀的集市都以周日为一个周期。到那一天,城市周边的农户,会将农副土特产带到都匀各个集市销售,而同时,这些农户也会将城市生活用品等挑回家。

  而在都匀一些乡镇,也有赶场的习俗,他们的乡场计算方式也很有趣:

  城镇乡场的日期是以两个数为底

  数,以此推算,例如:坝固以2日、7日为底数,则12日、17日、22日、27日也是坝固镇的赶场日;3日、8日为邦水,以此类推13、18、23、28日则同样为邦水的赶场日;4、9日为墨冲镇;5、10日为杨柳街的赶场日,日期全部以此类推。

  不过乡场多在人行道、街道等地,对于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有所影响。

  都匀市城管局规划科负责人表示,都匀的乡场有特色,例如一街的乡场由来已久,当初,一街是市中心,有平坦的道路,于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就开始在那条路上赶场,直到现在不少人都会带着回忆来玩一玩。

  但是乡场不仅存在农贸市场供需缺口问题,脏乱差也影响了市容市貌,都匀的一些集市,其实可以变为特色集市,成为城市的亮点。

  赶集 也应挖掘文化底蕴

  “扬州文昌阁每晚都会封路,成为特色街道,都匀也可以试一试。”都匀的徐女士,对乡场有着特殊的记忆。她说,她吃的第一口猕猴桃,就是在乡场上吃的,酸酸甜甜的味道至今在她心里。为了寻找儿时的甜味,她吃的猕猴桃都是从农户手中买。她说农户的小猕猴桃更有味道。

  “过去的集市是生活所需,不逛集市不能买到所需品。”市民闵先生说,对于他来说集市的功能逐渐降低,“从必须到偶尔”,集市的比重在生活中逐渐下降时,赶乡场也会失去了生活的期盼,对于他这样的80年后,相对于乡场他们更喜欢逛商业街。

  兴义篇

  乡下赶场,城里人的新娱乐

  图文/本报记者祝庆庆

  赶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定期集市交易。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地方的赶乡场已逐渐褪去光环,但在相对落后的农村,赶场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此外,随着对原生态物品的追求,赶乡场也以另外的方式出现。

  乡场在城里消逝了

  “幺儿,你好好在家看屋,我给你买糖回来哈。

  不少70后、80后听到这句话都会觉很熟悉。小时候,大人赶场时,常会嘱咐小孩在家看屋。

  然而,在超市和网购大行其道的今天,赶场已经渐行渐远。

  家住兴义市北门的罗阿姨回忆,以前购买物品不方便,兴义市每7天就会赶一次场。每逢周日,周边的村民和市民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兴义市城中心最热闹的“大坝子”和“大佛洞”。

  “现在周日依旧是赶场日,还有从农村挑菜赶来的菜农。”罗阿姨告诉记者,此外,还能看见手艺人带着自己制作的凳子、洗锅刷子等,只是鲜人问津。

  记者从兴义市城管局获悉,2010年以后,随着兴义市菜市场的增多和完善以及交通的发展,在非赶集日,菜农也能挑着菜来到市区规划的菜场中销售。此外,兴义市根据类别开辟了不少专业的市场,划行归市。这样一来,虽然乡场消逝了,但集中经营不仅方便了市民,也让兴义市区的管理更加规范。

  去乡下赶场 成为新娱乐

  城中乡场逐渐消逝,但是城市周边的乡场依旧鲜活。在兴义市有这样一群“淘鲜族”,他们不仅对周边乡场的时间了如指掌,更是对各地乡场上销售的好东西如数家珍。

  “现在公园里好玩的不多,农家乐也变成了麻将基地,我们就喜欢乡下赶场的热闹。”市民金女士说,她和老伴退休后,除了锻炼身体,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赶乡场,每隔一段时间就和朋友到各个集市买东西。

  星期一可以赶七舍和万峰林、周二可以赶万屯、周三赶龙广和鲁屯、周四郑屯和安庄、周五捧乍和巴结箐口、周六到乌沙、周日到顶效。

  对于各集市销售的特产,“淘鲜族”更是了如指掌。

  在乌沙可以买当地农户自制的豆腐干和当地种植的大豆,以及农户喂养的猪肉。在捧乍则可购买当地的核桃、松子和臭豆腐。七舍可购买农户种植的大萝卜和土豆。龙广则可以购买香米、粉条和面条。巴结箐口,最有名的就是芋头和黄家腌制的腊肉、腊香肠、腊猪头和腊猪脚。以及万屯的鸡蛋、鲁屯的土鸡。

  此外,金女士告诉记者,在黔西南州有的集市是6天一次,每周都会在不同的时间赶集。例如德卧,6天一次赶集,销售的大米和糯米价低货好。

  走着去赶集曾是一道风景

  虽然城中的乡场已基本消逝,但对赶乡场不少人有挥之不去的情结。

  今年50余岁的岑阿姨,提到赶乡场就让她想起了上世纪70年代。

  “1976年我还是一个小姑娘。”岑阿姨说,每当周日即将来临,她就会和姐姐在家中提前用红糖和其他的食品做成的香脆糖,趁热切成小块小块的晾硬。早上5点起床,背上背篼,开始赶路上集市。

  那时候没有车辆,所以三五成群结伴走

  路去赶集,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乡场上,找个地方摆摊,2分钱一颗的香脆糖总会受到大家的追捧。“每次都能卖十几二十元钱。”岑阿姨说,拿着钱,他们就立刻在集市上买豆腐和大人叮嘱的一些东西,放在背篼中再走路回家。

  乡场上,剃头师傅、铁制农具、破旧的台球桌等等,这些虽然在渐渐的消逝,但是却又深深地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