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修文县“远教”帮扶催农富 农业村半数五万元户

19.11.2014  21:01

  中新网贵阳11月19日电 题:贵州:“远教”帮扶催生“一个农业村半数五万元户”奇迹

 

  作者 杨云

 

  “不到农村不知农民苦,农民的弱势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表现在信息上。”贵州省修文县久长镇清江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宋月飞说,随着清江村产业结构调整,全村大量种植商品性蔬菜,信息的不对称曾让很多农民兄弟姐妹吃亏,有时遇到问题都不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

 

  近日,记者深入修文农村和社区走访,深切感受到,一个个农村远教站点已经成为群众学习技术、助力生产的“加油站”,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对于一直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大多数村民来说,信息不灵,种植商品性蔬菜很有难度。”宋月飞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发现,村民对商品性蔬菜种植各使其招,对何时播种、何时施肥、何时除草、施哪种肥料等都有争议。“只知何时种,不知何时收,市场怎么样,我们是两眼一抹黑。”清江村村民这样对记者说。

 

  为帮助清江村种植户们“识天文、懂地理、用科学、找市场”,2009年来到清江村担任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管理员的宋月飞,多年来骑着摩托车在清江村的田间地头奔走,背着白色“远教邮递员”挎包送资料、讲技术、谈市场,为田间地头的干部群众和种植户培训农业技术和传授市场经验。

 

  “对45岁以下的党员和种植户进行1—2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可以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宋月飞告诉记者,在远程教育的促进下,清江村产业越做越大,随着产业的壮大,如何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最大限度实现产业经济价值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通过‘远教’平台,收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章程、运作流程等资料给大家学习,引导村民成立了青龙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宋月飞介绍,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734户2808人,主要从事甘蓝、西红柿、大葱、辣椒、青菜、白菜、莲藕等果蔬种植,合作社采取“支部+远教+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和“公司+合作社+农户”产销一体化运营模式,集“规模种植、联合发展、科研开发、果蔬食品深加工、销售”为一体,建有占地32亩的现代化工厂育苗中心、农资综合楼、占地30余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容积1500立方米的冷库、1000平方米的生鲜配送中心、地磅房等。

 

  “贵阳市农委授权该蔬菜基地使用‘黔山牌’商标,蔬菜年产量达6800吨,旺季日销量达200吨,产品远销重庆、广西、湖南等省外市场,并与贵阳家乐福、美加达、北京华联等超市达成供货协议,直接入驻超市,是贵阳市蔬菜周年均衡保供的‘菜园子’之一。”宋月飞自豪地说,2014年清江村全村党员创业带富26人,辐射带动150人致富,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0元人民币,收入超过5万元的有300余户,超过10万元的有30余户,“远教”帮扶催生了“一个农业大村、半数5万元户”的奇迹。

 

  “与村情结合的信息技术运用是推动‘三农’发展关键。”宋月飞认为,自己教会了村民上网,并时时辅导他们通过网络了解更多信息,村民的信息来源不再闭塞。同时,村民们来上网,了解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法律法规及生产生活相关知识,让每一个村民都不在闭塞愚昧,知法律,懂市场,学技术,知道用学到的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远程教育就是建在家门口的学校,让大家感觉和外面的世界很近。”清江村村民感慨。宋月飞说,“就是要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带来的各种信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丰富村民的‘脑瓜子’、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发展效益,按照常规方式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加快农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修文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谢国波介绍。

 

  业内专家分析指出,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资源、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和贫困村寨,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脱贫致富、信息短缺等问题,缩小现实存在的城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自2003年贵州省与山东省、湖南省同时被列为全国首批试点省,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经过10年的实践和建设,为全国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成为贵州省组织工作和党建工作的一个品牌。贵州省远程教育工作已走出一条符合贵州实际、具有贵州特色的发展路子。”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认为,要把远程教育的重心放在基层,把工作出发点和服务落脚点放在基层,进一步提升远程教育的吸引力。要把信息化作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远程教育转型升级,提高远程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