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作证——记省交通运输厅选派思南县高原村驻村干部杨易

29.10.2015  19:14


驻村干部杨易帮助高原村建村级活动场所,并硬化高原小学操场     乌云层层叠叠,像巨大的锅盖笼罩着贵州高原。山峦间偶尔撕开一道道电光,霹雳似火,黑暗中闪映着东倒西歪的树木和庄稼地。暴雨倾盆,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2014年7月,贵州各地暴雨成灾、洪魔肆虐。洪水滚滚而来,放眼望去,城区道路或成“泽国”。   龙里、织金、印江等多地24小时降水量均突破历史极值。暴雨持续不减,导致水漫街区、库坝裂缝、山体滑坡、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泥石倾泻、交通阻断、群众困厄……全省68个县(市、区)、2117个乡(镇、办事处)受灾较为严重,数以百万计群众受灾。   洪灾造成铁路受阻,一些区县成为通讯“孤岛”,全省4300处路段交通中断,仅公路水毁经济损失就达33.67亿元。受灾面积广、范围大、程度深,十分罕见。灾情揪心,防汛抗洪形势异常严峻,抗洪抢险刻不容缓。 时间就是生命。贵州切实按照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将防汛抗洪工作抓细抓实。省委主要领导先后5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市县乡村及早启动应对防范工作,注意防汛值班,加强应急处置,预防地质灾害。   泥泞中的大考检验驻村干部   7月14日至15日,一天之内250万吨水“”向整个思南县,乌江及其支流波涛滚滚。枫芸乡告急!两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告急!高原村21户村民房屋出现险情!   “不允许出现因灾死亡、不允许出现有灾无人救助!”上级命令如铁。当地党员干部、驻村干部在暴风雨里淬党性、抗洪一线显本色,他们始终驻守最险处、冲锋在第一线,成为了救灾“急先锋”、 群众“顶梁柱”、百姓“好帮手”。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党员干部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   一队人马顶着暴雨、脚踩淤泥,进村入户排查,组织生产自救。他们是枫芸乡组织的16个应急小分队之一,纷纷进村入户,包片巡查,一线救援。   高原村支书陈希军听说自家的房屋已经受到滑坡冲击,梁柱倾斜,要垮了。大伙说先去看看吧,陈希军大手一挥:“反正家里没人,要倒就让它倒吧,先救乡亲们要紧!”   放弃开药店和大理石厂的村主任陈鸿,上任即遇到这一抢险救灾应急重任。他二话不说,雨伞不打,飞身冲入雨幕,挨家挨户查看。 乡亲们心中宽慰:“支书和主任,我们是选对了!”   连日大雨,让通往高原村的公路被阻断了。但山洪挡不住基层干部深入群众的决心和去路!   在此之前,驻村干部杨易闻“”而动。路再泥泞,也要走进百姓;忍饥受饿,也要查巡到位;疲倦困顿,也不减缓节奏。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他在深夜十一二点就打着电筒组织群众把粮食和值钱的东西转移到高原小学。   乡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干部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坚守一线,在危急关头最先出现在群众面前,第一时间把党委、政府的关怀及时传达,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15日中午11点,灾情即将发生,而群众有的不愿撤离,有的在家中躲雨,完全不知晓泥石流滑坡马上就要来了!   只见驻村干部杨易满身泥浆、十万火急地赶到深溪沟组,不知哪一脚陷得太深,鞋都走脱了。他光着脚跑到胡国权家,大声疾呼:“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跑!有人就会有一切!要相信政府,快!”   40多岁的胡国权不在家,他的妻子李书碧带着一对儿女蜷缩在家中避雨。听到这一喊,慌乱中赶紧拧着孩子不要命地往外跑。 一,二——三三秒不到!千钧一发之际,房屋瞬间倒塌。李书碧浑身发麻!他看到滑坡导致屋后的大棕树被折为两段,房屋完全坍塌倾覆。巨石翻滚,跌落深峡。她牵着孩子的手剧烈地发抖。“命算是捡得了,不晓得怎么感谢驻村干部的大恩大德!”   当天下午,李书碧的姐姐和姐夫来看妹家的灾情。看到妹妹带着儿女在倒塌的房屋边上无助的坐着,顿时就嚎啕大哭起来。就在此时,魏国权也闻讯从外地赶了回来,看到妻子和两个孩子衣衫单薄的他心疼不已:“你一个女人家连一件换洗的衣服都没有,我去给你找一件来。”边说就边往倒塌的房屋方向走去。   李书碧慌了,说:“不能去!房子垮成那样子了,你可不能出事啊……”但当时的魏国权哪里顾得上危不危险,他心里满满的都是妻儿单薄的衣衫,他心里想着的就只有为妻儿多拿几件衣服给他们换洗。看着丈夫执意要去,李书碧一下就昏倒了。醒来时,看到浑身是泥的丈夫硬是给她和儿女找回了几件衣服,李书碧的眼眶再次湿润了。   这些境况看在眼里,疼在杨易的心里。群众有难,驻村干部得帮啊!   通过一对一抗洪救灾,他们将深溪沟组的21户村民70多人全部安全转移到高原小学进行临时安置,整个深溪沟组没有出现一例因灾受伤 和死亡事故。   当天,杨易及时将抗洪抢险和群众受灾情况向乌江航道管理局及上级省海事局进行加急报告。上级领导得知实际情况后,马上组织慰问组到深溪沟组对受灾群众进行慰问,给受灾群众带去了10000余元慰问金。   雨停了,杨易与村支两委干部一道,积极组织受灾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他们与群众一道,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干群同心“”,上演着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   洪灾渐渐退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标语,在风中雨中格外醒目……   历经灾难考验的党群干群关系,愈显弥足珍贵。   群众需求就是奋斗的目标   驻村,他一驻就是三年。胡家湾乡一年,枫芸乡两年。   枫芸乡党委书记梁源对杨易的评价一共是四句话:“一是目标明确,真心实意;二是定位准确,思路清晰;三是作风务实,真驻实帮;四是成效显著,干群公认。”   驻村是为了给百姓找思路、出点子、谋发展、做实事、化解矛盾纠纷、想群众所想、思群众所思、忧群众所忧、做群众所做、与群众交心谈心、和群众零距离接触、以帮助群众共同致富为目的,这才是驻村。这是杨易心中最朴实的想法。   2014年,贵州省乌江航道管理局工程师杨易以省交通运输厅下派驻村干部的身份,跋山涉水来到枫芸乡高原村,踏上了晴天起风一身土、阴天下雨一身泥的驻村路。
高原村是枫芸乡最偏僻的一个自然村,距枫芸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坐落在思林电站库区(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出了名的依靠接“望天水”生产生活的乡村。全村有8个村民组(大水井组、高家山组、黎家湾组、箱子石组、梨树坪组、河口组、袁家河沟组、深溪沟组),共264户912人;主要以网箱养鱼和种植玉米、红薯、水稻等传统作物为主。两年前,该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3500元左右,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   人生地不熟的他,在公文包里,时刻都放有笔、笔记本、手电筒、雨伞等办公物品,逐家逐户走访近一个月,通过交心谈心,群众的大事小事、村里的发展路线,他都了然于心。每每谈到村情民意,他就如数家珍,就连在交谈中,他话语间也不时的用“我们村”来进行交流。   从早到晚,他同村两委成员走访困难党员,询问生产生活情况,为他们出生产发展、增加收入的点子,拓宽发展思路,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走访致富农户,询问致富经验,促他们“思源思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帮助带动群众一起致富,争取更大的发展,更多的出路;对上访人员,做好耐心解释,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动员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勤劳致富、改善生活上。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是两个:一是团结村支两委现场办理;二是及时向“娘家”——自己派出单位上级领导报告。   相隔甚远的8个村民组,处于晴通雨不通状态的通组公路、被江水拦空截断的袁家河沟组和旺山小学、村民用水不便等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落后的影子笼罩着高原村,沉甸甸地压在了杨易的心头。   起初,村民看他整天田里看看渡口走走,东家串门西家摆寨,说:“小伙子,你没有事就别影响我们干活了!”直到有一桩事出现,大伙才知道,这个小伙子是玩真的。   高原村有村小学一所,但仅开设了一至三年级的课程,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要到河对岸毗邻的旺山小学上学,必经之路为人力渡船,本村及邻村村民出行必经之路也是用人力渡船。遇到大风天气和暴雨天气,学生上学和村民的出行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获知这一情况,杨易顿生许多牵挂,下定决心要彻底消除这一安全隐患,保证学生上学和村民出行的安全。随后他往返于单位和乡镇间,向所在单位及上级部门申请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的一番努力,一艘价值14.8万元的渡船横跨在江面,解决了全村村民出行难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也方便了毗邻3个村3000名群众的耕作和出行。   以前,高原小学的孩子们在学校上体育课和室外活动,基本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课余活动时间受到了一定限制,学生们在就餐时间如果遇上雨天,就只能是头顶风雨、脚踩烂泥地就餐,很不方便。   看到这些问题,杨易第二天一大早就坐上了去思南县城的客运班车。到思南县交通局协调,希望能够给高原小学操场等项目的硬化提供资金援助,最终,整个操场硬化项目得以成功实施,完成了对学校操场的硬化。   杨易还与省直、铜仁市直单位驻思南工作队一起,积极联系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读不了大学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对口教育帮扶。通过他的努力,为高原村争取到了四个对口教育帮扶名额。   有水喝、通道路是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但这恰恰是高原村一直没有治好的“顽疾”,由于地势原因,高原村地面无法蓄水,也没有饮用水源,村民自己修水窖蓄水。由于天干时长,水窖里的水变质腐化,揭开水窖盖子能看到不少小虫在水窖里游动。 这种长期靠收集雨水来供人畜共饮的方法,不是长久之计,高原村饮用水安全隐患非常大。   面对这个依靠接“望天水”生产生活的乡村,杨易深感责任重大。于是他又向单位打报告、争项目、要资金,为治好高原村的这一“顽疾”而奔走。   很快,他得到了单位的大力支持,争取到20万元资金。拿到资金后,他同高原村村支两委进行了商讨,并征求了村民的意见,为高原村修建2个300立方米的蓄水池,购买5台提水泵,蓄水池的修建由高原村8个村民组自己投工投劳,满足了村里用水需求。     说干就干!如今,2个300立方米的蓄水池已投入使用,高原村的这个“顽疾”已得到有效治理。不仅如此,杨易还同高原村村民一道,完善了断头通组路1.8公里的建设,为改善该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便利。   村级活动场所是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场所,是村民开展活动的“政治中心”。但是高原村至今没有村级活动场所,就连简单的群众生活会议都得在露天坝进行。由于没地方坐,很多群众都不愿意来开会,干部群众聚不到一块,工作开展十分困难。这一落后的办公条件严重制约了村干部的工作效率,村干部住不下来,只能是揣起公章在家办公、流动办公。   为此,杨易同村两委反复排查及谋划,他再一次向单位写报告、要项目。积极协调了15万元帮扶资金,为高原村修建了村级活动场所,建筑面积为156平米。想着以后全村党员干部再也不用开“坝坝会议”了,他的嘴角扬起了丝丝的喜悦。   在高原村,只要提起驻村干部杨易,村民都会很骄傲的掰着指头一件一件的数着他为村里办的实事好事:“这样的驻村干部,我们打心里欢迎,心中扎实喜欢!”   同心同苦谱写时代颂歌   两排山峦巍巍耸入云端,一条大河波涛滚滚横亘山前。乌江以雄浑气势流经思南县,在高原村的山脚留下一个个重重的漩涡。   自从杨易来到村里后,这里似乎就开始显得不寻常。   杨易在民情日记中写下一句感触:“帮助群众实现共同致富的目的,这才是驻村。”他把13岁就“出道”外出打工的孤儿、与他同龄的刘廷海鼓励回村创新,创办了“白鹭湖小酌酒”作坊,辅以养殖,如今,由于酒的品质精醇,可以卖到50元一斤,供不应求。酒香飘在江岸 山村,块头高大的刘廷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准备大干一场。   杨易同村两委一道,带动高原村村民加入100亩葡萄产业项目。这100亩土地由村支两委按50元每亩价格,每年从村民手里租用来种植葡萄,租期为8年。租用期满后村支两委无条件的将租用土地及土地里面的葡萄一起偿还给群众。在乌江南岸,一枝枝葡萄芽探出一抹抹嫩绿,昭示着高原村发展的生机。   今年2月份的一个晚上,河口组村民陈希权家的房屋突然起火,大火吞噬了家中所有的粮食、厨具、电器等物品,损失约3万余元,火光映红了乌江江面。突如其来的打击,一下子使陈希权家一贫如洗,生产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解决陈希权家的燃眉之急。杨易第一时间向“娘家”反映,上级单位送来3000元慰问金,解决了陈希权的燃眉之急。   10月12日,笔者见到了枫芸乡党委书记梁源和乡长李明宣。别看梁书记属于85后的,言语老成,作风勤俭。在他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了平生之中所见的最为简陋的乡镇党委书记的办公条件。一张桌子、一张条凳、一个茶几,谈不上半新旧,水泥地板倒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下子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真是一个清贫的乡政府!这真是一个清廉的好干部!   李乡长的办公室也一样。笔者不禁喟叹:这一带的乡村碧瓦贺白墙,已然呈现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乡级机关里的人们全心全意把好房好瓦建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却把简陋留给自己!   他们起身相迎,连声客气:“对不起了诸位,我们这里条件实在是太简陋了,让你们笑话了!”   说实在的,笔者不是笑话的问题,是深深地被他们这种不怕艰苦、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深深震撼。   要说,杨易的“娘家人”省海事局真是处处想着他,和他一道惦记着枫芸乡、惦记着高原村。最近省海事局搬进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大楼,新添置办公桌椅用品。原来的桌椅板凳怎么办?杨易嗅觉很灵敏,他又打报告上来了!   省海事局决定将这批价值10多万的桌椅板凳赠送给枫芸乡。梁书记和李乡长心中那个高兴呀说不出:“换了条件好的乡镇,可能并不觉得可贵。但10多万元的办公家具,对于改善我们枫芸乡办公条件来说,又是那么的重要!”梁源、李明宣带着陈希军、陈鸿、杨易到省海事局来当面道谢。   头一天,由于大车进不了省城,最终协调交警,可以在凌晨12点以后进城搬运。可是深更半夜的,到哪里找搬运工啊!梁源、李明宣、陈希军、陈鸿和杨易情急之下,挽起袖子就开干。从半夜12点过干到凌晨五六点钟,十多间办公室的办公桌椅,硬生生地被这几条汉子搬上了3个大货车上!直到第三天,这几个乡、村“痴汉”臂膀仍然酸疼得抬不起来!   清晨的省城贵阳,车辆如鱼,穿梭在大街小巷,谁也没有料到,在延安中路的头一晚,发生了这样一件可歌可泣的“搬家事件”。 杨易说:“乡领导和村支两委领导率先垂范,我一方面像尾巴,跟着乡村领导走,紧跟他们的脚步;另一方面像探头,随时刺探村组最前沿的情报”。   由于受到乡、村领导的感染,杨易饱含深情地将一句话压在枕头底下:“只要群众一个电话,我就一定服务到家!”   霞光万道,照在宽阔的乌江江面,高原村像一块绿色的画布,铺在高山峡谷间。上面勾画着,鱼米丰收、老少咸乐,水烟袅袅、天空海阔!还勾画着:一个身材敦实、脸膛黝黑的驻村干部的模样……  
走访帮扶受灾村民李书碧

购进渡船解决孩子上学难问题

葡萄园种植

帮扶困难群众

指导刘廷海建酒坊投产

难忘的“搬家”  (萧子静 简行 胡成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