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贵阳路径”

08.04.2016  14:08

  2016年贵州省第一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将于4月7日至9日举行,贵阳将有13个农业项目亮相。农业科技园、美丽乡村示范点、扶贫示范点、村淘运营中心……立春后的贵阳,将再次站在全省的舞台上,发出“三农”工作的“贵阳声音”。
  在全省提前五年全面完成农村扶贫开发对象脱贫,率先实现“整市脱贫”;2015年一产增加值实现116亿元,比2010年增长103.2%;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34元,比2010年增长104.7%……作为省会城市,贵阳立足现代都市需求,调思路、强内涵、促升级,奋力走出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调思路定决策
  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农为政本,食为民天。
  作为全省唯一的大城市,贵阳的需求与农业发展长期存在矛盾:农产品消费潜力巨大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人均耕地只有0.7亩,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从民生保障角度来看,“三农”工作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民“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奶瓶子”的稳定。因此,“十二五”期间,贵阳深入分析自身发展特点后做出重要决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这决策,源于贵阳对现实的理性思考。贵阳农业基础薄弱,人均耕地面积少,不走集约化、产业化、高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单靠传统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绝无可能。
  这决策,源于贵阳独特的资源禀赋。贵阳位于北纬26度,海拔1000米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物多样性突出,非常适宜发展立体复合型生态农业。
  这决策,源于贵阳优越的区位优势。作为西南的十字路口,随着贵广、沪昆等高速铁路陆续建成通车,贵阳迎来“高铁时代”,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农产品物流提供高效便捷的绿色通道。
  这决策,源于贵阳良好的产业基础。贵阳农产品消费潜力巨大,面对“金山”,初步形成5个优势产业区、6个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带、10个特色产业板块,知名品牌、特色优势农业已占农业总产值的80%。
  ……
  2012年,贵阳成功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农业过渡,2012年至今,贵阳步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快车道”。有数据统计,2015年,贵阳一产增加值实现116亿元,比2010年增长103.2%。贵阳农业经济指标向好,带动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34元,比2010年增长104.7%。
 
  精布局强内涵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时代浪潮,浩浩荡荡。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农业的内涵也在时刻发生变化。
  这一点,在贵阳尤为明显。作为省会城市,贵阳是全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因此,贵阳农业建设不仅要突出生产功能,还要向精致农业、休闲都市农业拓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承载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面对新形势,适应新需求。2014年,《贵阳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出台,明确“两区一带多元八模式”的总体布局,在产业扶贫、园区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着力,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产业扶贫方面,贵阳建立市领导联系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和部门帮村工作机制,124个龙头企业与村结对子,组建343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同时,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产业+农民”四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促进困难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在园区建设方面,贵阳重新调整现有农业园区的规划,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拓展园区功能,培育经营主体,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全市80%以上的园区具备都市休闲观光功能。
  在美丽乡村方面,贵阳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和客车,农户基本饮上安全水,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农村危房基本消除。
  目前,随着贵阳都市农业发展内涵的不断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逐渐显现——
  依靠葡萄种植,曾是省级一类贫困村的息烽县红岩村实现“蜕变”,村民开起农家乐、乡村旅社,家家盖起新房,去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通过蓬莱仙界景区建设,处于景区核心区的白云区蓬莱村成为集观光、休闲、生态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示范点,村民入股的村集体企业成立一年就创收80余万元;
  通过产业带动和精准扶贫,2015年,贵阳18个贫困乡镇和432个贫困村全部“减贫摘帽”,在全省提前五年全面完成农村扶贫开发对象脱贫,率先实现“整市脱贫”。
 
  出政策促升级
  “互联网+农业”成新蓝海
  当前,“互联网+”是最火热的“名词”之一。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贵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也迎来“新蓝海”。
  2015年6月,贵阳出台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农村电商“星火培训工程”“新网升级工程”“燎原行动工程”“村淘创富工程”等工程,集中力量突破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基础设施、涉农电子商务金融、物流配送、运营等发展瓶颈,到2017年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带动力的“村淘创富”先行村。
  同年10月9日,贵阳市电子商务发展大会召开,一些农业企业负责人开始接触农村电商。
  绿宝石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美玲便是其中之一。在南明区和永乐乡的支持下,黄美玲以绿宝石合作社和永乐村为试点,发展电子商务,一开始就尝到了甜头:“去年6月,我们把产品放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做尝试,一个星期就成交20多吨春雪桃。我们还在‘一亩田’电商平台上发布产品信息,吸引不少客商来永乐收购农产品。”
  去年9月,白云区牛场乡小山村蔬菜O2O线下体验店开业,以线下体验带动线上购买,短短几个月时间,小山村的蔬菜淘宝网店销售量就达到400件。
  曾有专家建议,当前国内农业存在农产品流通不畅、产销信息不对称、农村融资困难等诸多“痛点”,而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做好“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物联网支撑,现代农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贵阳老牌大数据企业贵州翔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经与四川聚和、北京新发地等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建设国内首个现代农业大数据交易中心,帮助农民进行订单式农业生产和销售。同时,贵阳还与惠普合作,共同打造农业云服务,对食物从“种下去”到“吃下去”进行全程监控,不但能够解决市民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能帮助贵阳打造健康农业产品品牌,提升附加值,让农产品卖得更好。
  在大数据精准扶贫方面,贵阳也走在前列。2015年,息烽县争取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73.18万元,通过大数据引领精准扶贫,帮助全县941户272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年12月,贵阳启动大数据引领精准帮扶行动计划,计划通过建设贵阳市大数据精准帮扶平台,形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考核的精准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大扶贫识别对象、帮扶措施、项目安排、资金管理、退出机制、干部选派、管理监督、考核评价、督促检查“九个精准”。
  本报记者 谢江林 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