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绿道 风景独好

22.08.2016  13:10
航拍茅台驿站。 刘叶琳 摄     起步茅台,赤水河谷旅游公路(又称赤水绿道)与赤水河一路依偎,向西北而去。近处打望,黑色公路、红色骑道、褐色步道,与滚滚河水齐头并进……   赤水绿道穿行两岸160公里,青山相对,叠翠层峦,处处移步换景;古老村落,百年老街,沧桑欲说还休;四渡赤水,一路红色,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公路。”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晓峰曾这样评价。如今,一路通,百业兴,山乡巨变,处处欢声笑语,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幸福故事不断上演。   酒老板和贫困村的转型变奏     绿道向北,十丈洞“丹霞第一漂”,游客水中欢腾,好不惬意。绿道南端,红梁魂驿站雏形初现,天鹅怡然悠游,美轮美奂。   赤水绿道建成,赤水黎明村村支两委和仁怀茅台的酒老板杨光勇,不约而同朝一个方向“转身”,共同选择了旅游业。   “我希望寨子的村民们以后都不用出去打工,就在家门口发家致富。”红梁魂酒业董事长杨光勇说,这是他把“红梁魂”旅游综合体项目建在本村寨的初衷。   杨光勇沉浮酒海16年,积攒了数千万元财富。但在酒业利润下滑后,正值赤水绿道开通,他毅然投资八千万,筹建红梁魂驿站,发展健康养老休闲旅游,走上转型之路。   酒企利润下滑。杨光勇的心目中,原本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歇一歇,过一段逍遥的日子,杨光勇不甘心。中策继续经营,当个酒老板,在酒市中挣扎。下策转型另觅他路,但前途不可预料。   出人意料的是,杨光勇选择了下策。   他看好的是赤水绿道带来的旅游效应。红梁魂驿站,将开设酱香酒体验、酱香酒储存方法展示、卖贵州特色精品,建成后可解决当地50人就业。   酒老板转型旅游业,杨光勇只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杨光勇说,仁怀酒老板多,竞争激烈,大家都看好赤水绿道带来的旅游变化,纷纷谋划起“旅游+酱香白酒”的生意。   和身家数千万的大老板杨光勇心思相同,赤水两河口镇黎明村农民廖奇奇想要脱贫发家,打的也是旅游的主意。一年多前,因为妻子长期瘫痪在床,靠传统养殖业仅够温饱的廖奇奇,没有想到在今年5月领上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   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黎明村曾是赤水最贫穷的山村之一。与贫困生活形成反差的,是这里的美景:飞珠碎玉的赤水大瀑布,峡谷幽深的燕子岩。   赤水方言称瀑布为“”。赤水大瀑布又名十丈洞,高76米,宽80米,是我国长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是“千瀑之市、竹子之乡、丹霞之冠、桫椤王国”赤水的缩影。   在赤水绿道建成后,如何将如潮人流“引进来,留得住”。依托十丈洞,黎民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办起了生态乡村旅游公司,在上游河段搞起了“丹霞第一漂”。村党支部和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以求增收致富。国家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100万元占股45%;全村村民集资入股80万元、投工投劳折算30万元、占地折算10万元,占股55%。   生态乡村旅游公司组建后,包括廖奇奇在内的25个贫困户农民转身成了公司员工,吃上旅游饭。“丹霞第一漂”去年8月开漂,当年10月就纯赚了50万元,村民也按股分了红。   今年6月上旬以来,该村旅游最多的一天接待400余人,今年能突破80万元。村委负责人说,明年干到300万元没有问题,村集体经济积累可以达到120万元。   廖奇奇说,一年工资1万多,加上年底分红,日子一下子就好起来了。   有了漂流项目,黎明村的25户贫困户今年就可全部脱贫。未来,景区规模还将扩大,使原本只有生态游的景区,成为四季游、不夜游、人文游的全能游景区。   “赤水绿道,将散落赤水河两岸的各处美景,如珍珠般串联起来。”赤水市委常委、副市长马华说,茅台、土城、赤水和三县市美食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品牌效应因此更加聚焦,旅游线路更加得以优化,旅游产业得以集群式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沿线两岸的老百姓。    赤水大瀑布景区游人如织。 丁思江 摄   淋滩“”产业引领农民红日子     淋滩很“”。传奇“四渡赤水”,中央红军两渡淋滩。百姓救助伤病红军百多人。当年,这里成立了长征途中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地下党支部。   淋滩的物产也很红。“红军柚,就是曾在这里受到群众救助的老红军宋加通,在上世纪70年代,从江西老家带回柚苗发展起来的。”习水县淋滩村总支书记王盛仲介绍说,“红军柚”皮薄肉厚,香甜多汁,全村现有600亩。淋滩红糖,是村里的另一大物产,因为原料取自甘蔗,工艺手法原始、生态,受到追捧。   但往年没有公路,淋滩盛名已久的红糖、红军柚连同红色历史,只能是一种“传说”。   “荒山秃岭乱石坡,经济萧条路坎坷,群众来去全靠脚,一条扁担两只箩。”淋滩村因“”著名,同样以穷闻名。   周边村寨有说法,“有女不嫁淋滩汉”。从遵义来村里挂职的第一书记杜贵荣包保的五户人家中,就有三户是四十多岁的老光棍。   淋滩村的百姓穷,穷在没有通村公路。到习水县城30公里,差不多得花上半天工夫。村民们说,相距最近的土城镇不过9公里的一段路,5月以前,晴天挤“面包”,三十块钱的车费。遇到雨天,土路成烂泥,60块钱打摩托,还要看人脸色。   “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在淋滩,透着几代人的艰难和憋屈。因为旱路难走,与其花上不菲的车费到土城赶集,莫若乘船渡过赤水河,到对岸的四川古蔺太平渡赶场。全村的衣食行,吃穿用,几乎依赖停靠在码头上的几条小渡船。2016年以前,淋滩是一座“水上村庄”。   二道贩子摸准了淋滩人着急赶船回家,总是等到渡船解缆的点,对淋滩村民的农家鲜货,拼命杀价,“红军柚”只能卖到5块钱一个。二十多道工序熬出的红糖,6块一斤,赚到手只是分分钱。   一气之下,红糖加工传人杨彬外出沿海打工。再次回来,已是十五年后的今天。   为什么回来?答案:路通了。   赤水绿道,穿村而过,成为村庄的第一条公路。“旅游公路就是发财路,凭着淋滩红糖的名气,不愁销路。”在外闯荡多年的杨彬在村里第一个注册了公司。   “最好的红糖,呈金黄色、白蜡面,层线分明。”在淋滩驿站,杨彬拿出去年熬制的两块最好红糖,向20多位四川游客打起了广告,他说:“熬糖有20多道工序,讲究‘起’糖温度、颜色。红糖无任何添加,全采用物理手法。   “淋滩的气候和沙地土壤特别适合种甘蔗,熬出的红糖具有舒筋活血、美容养颜、增气补血的功效。”   淋滩人还把红糖卖到了淘宝上,广东、上海都有订单,最远的销售到了香港以及欧洲的法国、瑞士。   “去年冬至前后熬了一批糖,有1万多斤,每斤15元卖的,纯赚了4万多。”杨彬介绍,公路通了,村民们传承百年的制糖工艺信心更足了。   路通了,红糖生意火了,村民们种植甘蔗的愿望更强了,今年20多户村民就增种了100多亩。村支书王盛仲盘算着,如何种植好600多亩甘蔗,发展壮大红糖产业,让这项百年工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门道。   淋滩人熬糖,熬出的是产业,是增收致富门路,更是一种文化。最近,杨彬正联合村里其他几户熬糖人家,准备在淋滩驿站旁,建一个红糖文化展馆,供南来北往的游客参观、体验。   “赤水绿道彻底改变了这个穷山村的生活。”王盛仲说,淋滩的百姓思富,急于甩掉压在头上的穷帽。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的修建,让淋滩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来自四川宜宾的自行车爱好者畅游赤水绿道。 刘叶琳 摄   老刘家的返乡创业路     中午,刚刚送走四川宜宾的十五个骑行者,围裙未解,袁启花拿起手机,向山上的村民订购起四川客人要的五只土鸡。   说起福建打工返乡的刘建强袁启花夫妇,淋滩村民都说有眼光,有财运。夫妇俩两年前建的三层小洋楼,正好紧邻赤水绿道淋滩驿站。   “财运?要是等旅游公路修好再建这栋房子,造价起码节约十万。”2013年,淋滩到土城还是一条烂泥路。不过9公里的路程,一块砖要比土城贵两毛,每吨水泥要贵150元。   镇依山而建,水绕镇而流。赤水河沿岸乡镇的建设格局听上去很美。但是因为缺乏道路的勾连,使得像淋滩这样的“水上村庄”,生产生活只能是“上山种点菜,下河捞点鱼”。生活工作习水五十年,习水县委常委、副县长陈黔尧,说起百姓的苦深有体会。   “以前的淋滩太偏远了。”当年,顶着父母的压力,袁启花下嫁淋滩小伙刘建强。婚后第二年,袁启花和丈夫下定决心离开淋滩,外出晋江打工。凭着习水人的聪明勤快,夫妇俩圈起人脉,伙人做起了工程。虽说都是些“边角料”的生意,但十多年下来,夫妇俩的手头比起一般的城里人,可是要宽裕不少。   但十多年过去,老家淋滩面貌依旧。   有了些积蓄,年纪也迈进四十的门槛,“心思也就更多的挂在了老的和小的身上。”袁启花夫妇开始为家乡年老的父母打算起来。“回家买房,不想四五十岁了还在帮人打工。”亲戚朋友劝,“要不遵义,要不习水县城,起码也要在土城。”和丈夫一合计,袁启花决定房子就建在老家淋滩。虽然造价贵了十多万,“我就不相信公路修不好。”房子修好,父母住进了新家。2015年初,袁启花夫妇回到晋江,打算最后再干几年。   这年春,老家来消息,赤水绿道要从淋滩穿过。袁启花撺掇老公:“钱是找不完的。将就那套房子,回淋滩开农家乐。”   没有大厨,袁启花的合股条件让小姑子丈夫老钟心动了,他放下了在遵义城区开了十多年餐馆。没有服务员,袁启花专门“点招”本地姑娘,“淋滩的女娃儿嘴巴甜。”餐馆今年7月10号开张。依老规矩,袁启花给餐馆取名老刘家活鱼庄。   “真正的土鸡一时半会是炖不烂的。”每次客人来,袁启花招徕顾客的手段,就是淋滩的有机食材。没打过农药的蔬菜,刚从农机地里采摘。鸡鸭猪山上放养的。“我们鱼庄的食材,都是农家定点特供的哦。”袁启花的真诚打动了来往的食客,25块钱一斤的土鸡,最受欢迎。   在绿道两岸,有许多像袁启花这样的农家乐老板。往年外出打工的1100多村民,今年5月一下子就回来800多。   “从一(产业)跨到三(产业),党建扶贫如何发挥作用,帮助村民在绿道上,实现产业转变。”陈黔尧将这道题称之为“从一到三之问。”   因为有了赤水绿道,在习水的土城,是一房难求。今年五一小长假,“一座很‘土’的城”,迎来游客22.8万人次,同比增长6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72%。   如今,赤水绿道建成了,但沿线旅游提档升级,农产品从大山走进城市,百万群众真正意义的致富路、小康路还在持续建设中,幸福故事肯定还会很多很多。 赤水旅游绿道红褐绿辉映,美轮美奂。 张彦丰 摄   岩滩4000村民成“欢伯     岩滩村如今没有了峭岩,也没有了险滩。沿街排列的由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构成的黔北民居。大暑节气的岩滩,万里无云,艳阳高照,中午很安静,街上少有人行。   “安静?是那些骑客躲阴凉去了。你傍晚的时候来看,河边热闹得很。”村委会主任田治才不以为然。他家五口人,家里四辆自行车可不是摆设。自打5月赤水绿道开通,四周邻居纷纷开始了骑行运动,连十来岁的孩子都买了单车。59岁的田治才坐不住了,悄悄地花了八百多块钱,给自己添置了辆“永久”牌自行车。   岩滩村,绿道旁临街的170户人家,今年都买了“”。骑行成了岩滩村民的时尚,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与茅台酒厂相隔不过一公里。酒产业曾经成了岩滩人的主业,酿酒、烧曲、包装、瓶盖,高峰期时,村里有130多家作坊。“做农业的很少,家家户户多少都和酒有关。”绝大部分村民成了工人,部分村民甚而当上了“小老板”。但是2014年白酒行业调整,作坊零落,只剩下了十多家,村民名下的田土成了唯一的“固定资产”。赤水绿道建设,征地成了第一难事。   征地拆迁,除了老百姓感情上舍不得外,最核心的还是利益问题。“这一带原本有很多的小酒坊,占地一般市场价12万元一亩。”村主任曾经铨自家也开得有小酒坊。   而赤水绿道建设,上面给的政策是3.86万元一亩,外加1.2万元的保险,也就5万元左右,每亩地差价7万元。   公路在村有6公里,征地200余亩,怎么办?   曾经铨下定决心,先从自己“开刀”。他家被占土地13亩。正月初六,开了家庭会,做通妻子儿女的工作。曾经铨请来测量队,在自家的土里拉上了尺子。   但家属的同意,多少有点“家长作风。”但村民的工作,田治才和曾经铨给村民算起了老妈账。让村民心头为之一动的是,“绿道修好了,政府给岩滩穿上了衣裳,茅台驿站到胜利大桥的房子马上就会热起来。”现今的岩滩门面行情,印证了田治才的话。   “赤水绿道使沿线丰厚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也为当地农民带来强势的发展机遇。”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梁铮如是说。   “十一二个平方米的门面,每月没得五千的租金,拿不下来。”村民谢富强家的一栋楼四个门面,干脆每月5万租金,整栋出租,做了超市,五金家电,自行车出租行,一家人另外租房子生活。绿道的修建,环境变了,老百姓休闲有了去处,收入高了。“摆个摊卖个水,都能找到钱。”   临近傍晚,岩滩村的村妇在茅台驿站广场上跳起《最炫民族风》。和村民一起,田治才从家里推出“永久”,开始每天的日课——骑行。“每天骑一段,头十公里,个把小时,边耍边骑。”   茅台驿站正厅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欢伯”。   在茅台,欢伯原本是酒的别称。但是赤水绿道的建成,将近4000个岩滩村民成了欢伯,却是事实。这个“欢伯”,则指的是欢乐的农民伯伯了。   “旅游公路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一条延年益寿路。”骑上“永久”,田治才笑容可掬,朝着横跨赤水河的胜利大桥而去……   作者:黄杏 陈叇 丁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