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价值观 寻找城市发展新动力

22.10.2015  16:20

原标题:重塑价值观 寻找城市发展新动力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2日讯(记者欧阳优)当前,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传统增长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而新增长点正在孕育,中国城市发展增长动力进入“换挡期”,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中,新的城市价值观正在形成。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的城市价值观,完善符合新常态下的产业重构,从而找到城市发展新动力?在“2015(第四届)国家城市发展市长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等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合理选择提升城市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介绍,中国城镇化道路,不能再走先拥堵、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应该要有创新,有科技含量,应该走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道路。他呼吁城市加大科技投入和多考虑使用新技术。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则剖析了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交通规划建设一直存在的误区。在他看来,我国很多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还处于中期,但交通拥堵已经到了晚期。私家车占用交通空间是自行车的20倍,因此,不应不断拓宽道路、支持发展私家小轿车模式,应选择支持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城市价值。可以通过互联网+聚合各种功能,在一个建筑里同时满足工作、休闲、观赏等综合功能,减少交通出行需求。

城市建设需要金融“黏合剂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把工业与需求融合起来,需要重要‘黏合剂’——符合城镇化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论坛上提出,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金融体系,要从准入制度、信用制度、财政支持3个层面重点发力。

在李扬看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金融体系,首先要完善制度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想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获得社会资本支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改变准入制度等相关制度。同时,还要建立长期的信用制度,提供长期资本,而发展和完善类如国家开发银行的各类长期信用机构是建立长效信用制度的重要方法。最后,还要有稳健的政府财政支持。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相关筹资机制,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建立稳健并且可持续的政府财政支持。

让民营经济助力城市价值再造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在论坛上强调,各地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价值再造和产业重构,应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作用。

他介绍,尽管近年民营经济发展数量,新增登记市场主体不停增加,但很多民营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原因是很多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解决就业、税收等问题需要民营企业,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及市场准入等问题。

根据2014年底财政部公布数据,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是15.5万户,总资产105万亿,民营企业1500万户,总资产、注册资本金近70万亿,而中国就业岗位85%是民营企业提供的,这就凸显出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因此,保育钧呼吁各地政府要理直气壮支持民营经济,支持各行业商会、地方商会的发展,通过组织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据悉,本届论坛由新华社瞭望周刊社主办,国家城市国策委员会、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瞭望智库提供学术支持。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