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迈向城市时代

21.08.2014  18:48

  8月18日,铜仁市委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决定》(下简称《决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铜仁“城市时代”,建设让人民享有美好幸福生活的山水园林城市。

 

  构建三大体系实现四大目标

  《决定》提出,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为龙头,该市着力构建三大体系:构建“城市组团、功能分区”的空间布局体系,构建“老城提升、新区提速、县有新区、镇有新街、村有新寨”的城乡建设体系,构建“产业发达、生态环保、文化彰显、宜居宜游”的城市竞争体系。

 

  该市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8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中心城区成为承载100万人的武陵山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把铜仁建成武陵山区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金融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区、绿色小镇、美丽乡村的城镇体系基本建成,“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精神得以深化,“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初步建成;条块结合、责权统一、机制顺畅、运转高效的城镇管理新模式基本建立,全民参与城市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该市采取“两步走”战略,实现城镇发展“三年大会战、四年大提升”。到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为2030年建成功能完善、产业发达、竞争力强、享誉中外、养心养身的生态文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该市遵循五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发展方针,坚持产城互动的城镇发展模式,坚持城乡统筹的城镇发展格局,坚持规划引领的城镇发展导向,坚持生态文化的城镇发展特色。

 

  四级统筹打造城镇体系

  以建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体系为目标,该市分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个层级进行部署。

 

  中心城区围绕“武陵之都·仁义之城”的城市定位,实现建成武陵山区交通枢纽中心、凸显中心城市在省际区域间的“火车头”、“发动机”作用。一方面,抓老城提升,使老城区功能配套和管理提升;一方面抓新区提速,尽快使新区成为城市发展引领区。加快“次中心”建设,推动思南、德江、印江协同发展,形成市域西部次中心城市。

 

  县城突出县有新区,找准区域定位和突破方向,打响县城发展“名片”。到2016年,力争建成20万人以上中等城市1个、15万人以上城市2个、10万人以上城市2个。

 

  小城镇突出镇有新街,以“8+X”工程为抓手,打造“黔东美镇”。到2016年,全市建成5万人以上小城镇10个,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2020年,全市建成5万人以上小城镇20个,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0个。

 

  新农村突出村有新寨,以“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农村集中建房,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六通八有”的村寨功能城镇化,通过抓点带线扩面,2018年农村集中建房实现全覆盖,2020年形成和谐家园、产业乐园、山水田园、世外桃源相生相融的新农村。

 

  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

  城市竞争力是发展模式的比拼,建设“武陵之都”,铜仁底气从哪来?该市创新提出“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同城联动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适合铜仁城市发展的新路。

 

  产城互动,把开发区、工业园区培育成增长点和新城区。推动城镇规划与园区建设规划深度融合,将城市功能植入园区、园区融入城市发展,促进功能向园区配置、要素向园区集聚、招商向园区倾斜。大龙开发区与玉屏同城联动,建成现代生态工业新城。加快推动铜仁高新区、碧江经开区、万山经开区等三大开发区与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把“一城三区”建成全省产城互动的典范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其余经开区和工业园区着力打造成为城市新区。

 

  景城融合,让城区对接景区、景区拉动城区。围绕把铜仁打造成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加快景城融合发展。每个区县打造一个以上4A级景区,在县城因地制宜建设山体公园、湿地公园、农业公园和各类市民广场。启动建设铜仁至江口休闲绿道和百里锦江旅游项目,把梵净山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城市“会客厅”。

 

  教城一体,把铜仁发展成为高素质人口聚居地。重点打造川硐教育园区,建成扩展城市规模的先行引领区和功能承载区。各区县适度超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让教育成为吸引人才、引领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龙头。

 

  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式

  创新规划编制管理方式。推动各类规划之间有效衔接,实现“多规融合”。统筹做好风貌规划。提高规划精细程度。加大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推广乡镇规划管理模式。建立乡镇规划管理委员会,明确乡镇规划管理机构,配置乡镇规划人才,保证乡镇规划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坚持对土地实行“七统一”,健全市县两级土地收储中心,提高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

 

  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按照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建立城市管理新模式。发挥基层组织、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

 

  创新城镇融资模式。充分运用PPP项目融资模式。推广德江经验,强化土地一级市场开发管理。建立由财政资金引导的城镇化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探索建立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有利于农村人口进城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计划生育、保障房、社会保障、政治权利等各项政策,确保农村人口能进城、能稳住、能致富。

 

  严格实行新型城镇化考评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城镇推进考评体系,对各区县、17个示范镇进行考核,并作为绩效考核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评中,真正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