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秦刺绣:一针一线绣出新商机

12.04.2015  14:18

新华网西安4月12日电(记者郑昕 梁爱平)“你下个月要200套帽子和披风是吧?好的,我记录一下。”陕西千阳县南寨镇55岁的李银惠放下电话,在订单上写下了一位西安客商的供货需求。

看到这一幕,也许有人会以为李银惠是在经营服装生意。是,但也不是。她所缝制的服装,是陕西关中西部有着上千年文化积淀的艺术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

中国的周秦文化发源于陕西宝鸡,这里的民间手工技艺历史久远。千百年来,以妇女为主的民间刺绣布艺制作,遍及关中西部的广大农村,尤以陕西千阳县、岐山县农民的技艺最为精湛,他们以家族、亲戚、邻居关系为纽带,手口传承,一代又一代流传至今。

刺绣是中国古代民间礼仪与祝福的象征,也是中国民间玩具、服饰和祭品的载体。”千阳县文化馆的樊俊强说,妇女们的针线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五福拜寿’就是绣出五只蝙蝠和‘寿’的艺术字体,有祈求吉祥幸福之意;‘麒麟送子’则是将刺绣出的男童和麒麟造型组合在一起,祝福夫妇早生贵子。”

刺绣艺术不仅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民情风俗紧密结合,渗透到了生辰、婚嫁、寿诞、祭祀、宗教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记者拿起一件虎头披风,威风凛凛、造型夸张的老虎形象跃然眼前,披风背上,还有中国传统“五毒”的艺术造型。“虎头枕、虎头帽都是送给小孩子的礼物,寓意茁壮成长、虎头虎脑,背后的五毒是‘以毒攻毒’,保佑孩童不受侵扰。”樊俊强说。

不同于中国南方刺绣的隽永细腻,西秦刺绣有着独特的粗犷和“原生态”风格,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大胆的配色和夸张的造型,作品常常是红色加上绿色或蓝色加上紫色等等,与当下流行的“撞色”不谋而合。

樊俊强说,选用大红大绿,不仅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热闹喜庆,还因为中国农村物资短缺,可选用的材料少,不过这给予了充满想象力的艺人们更大的创作空间。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布艺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西秦刺绣这项传统技艺,也像国内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陷入了几近消亡的困境。“以前千阳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绣娘,现在的年轻人觉得刺绣不赚钱不愿意做,真正能拿得出手的艺人已经很少了,而且年龄都在45岁以上。”千阳县文化馆的吴勤科睡着老人做的虎头枕长大,如今却因为刺绣艺术后继无人的问题大伤脑筋。

虽然遭遇了现实性问题,但这并没有难倒善于想办法的关中“巧娘”们。她们曾经用一针一线绣出了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如今则绣出了这一艺术门类保护和发展的新途径,也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增收寻找到一个机会。

2007年开始,千阳县文化馆在登记老艺人的同时,扶持农民成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担任合作社的理事。艺人们负责保留传统工艺和艺术理念,合作社负责对接市场。近年来,李银惠所在的合作社带动了周边乡镇的3000名农妇重新拿起针线,全社每月的毛收入达四、五万元。

现在逐渐有20多岁的女人开始做刺绣了,不过绝大部分还是45岁以上。合作社的固定员工现在一天干满8个小时收入也只有40多元钱,年轻人还是觉得赚的少、不划算。”李银惠说。

刺绣是艺术品也是商品,在满足创作需求的同时,也要通过适应市场去实现艺术的留存与发展。”吴勤科说,“这么有特色的工艺,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就太可惜了。适应市场和现代审美理念,年轻人有这个优势,但是怎样吸引他们去承接传统,是西秦刺绣流传下去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