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行山水 最美一线公路人

17.05.2016  10:41
  新闻提示   山水间,有这么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常年奔波在公路一线,披星戴月,风雨兼程。   他们是普通的养路工人,挽起袖子扬起铲子一干就是几十年。汗水无数次浸湿了身上的衣衫,他们的脸上却总是笑容灿烂。   在一条条国省干线公路上,桔黄色工作服是养路工人的标识。只要穿上它,无论面对一百多度的高温油砂,或是摄氏零下十几度的高山严冬,养路工人们从不退缩,处处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是平凡的公路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他们的责任,更是他们的使命。   无数公路人默默奉献,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全省公路建设工地上。在本没有路的地方,他们第一个进入开凿便道,一条条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农村公路就此延伸开来,架起了贵州互联互通、出山跨海的现代公路网。   在一线公路人身上,可以看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体会到头顶烈日寒星、脚踩砂石沥青的艰辛。   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普通而平凡的公路人都将是贵州大地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人物一】 凌贵群:要么不做,做就做好 凌贵群指导队友养护路面。 王远峰 摄   在关岭公路管理段断桥养护站,个头不高的凌贵群是一名雷厉风行的女站长。   “女汉子”气概十足的凌贵群,像男同事一样头顶烈日,脚踩砂石,拿起铲子麻利地铲砂除泥,总有使不完的力气和满满的能量。   “别瞧我个头不大,但身板结实得很。”凌贵群打趣地说,干这行男女都一样,成天风里来雨里去,吃不了苦怕是干不下来哦。在同事眼里,她个性直率又亲切,在二十人的队伍里,大家都把她视为“当家人”和“领头雁”。   是怎样的执着信念让凌贵群坚守养路岗位近30个春秋,又是怎样的人格魅力让她能带领一群大男人常年战斗在公路保畅第一线?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凌贵群用直白的话语道出了答案。   刚刚踏入养路行业时,凌贵群经常在一旁边看边学,只要有不懂不会的地方就向前辈请教。“养路不光靠苦力,还要善用巧力。”身为一名女性养路工,凌贵群在长年累月的摸索学习中逐渐掌握了公路养护的各项技能技巧。   常年累月,抱着一颗要做就做好的心,凌贵群养成了每天做好工作记录的习惯。哪些路段存在问题、哪些路段还需要完善、哪些路段是已经养护好的……都被她一一记录在册,以便随时查看,合理安排工作。因此,对于其管养范围内路面的坑凼、边沟杂草、高山悬石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她都了然于胸。   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尽善尽美。对此,凌贵群几乎每天都提前到达单位,先将当日需要的锄头、铲子、尺子等的工具收整好,再对当天的任务做好具体合理的分工。   对待站里同事,她把他们看作是一齐并肩作战的“战友”。生活中,“战友”遇到困难,她总是热心帮助,以心换心与他们沟通。安排工作时,尽可能根据每个人的喜好及擅长来布置任务,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团队和谐。   对待工作,她严格按要求执行,从不讨价还价。在挖补填坑过程中,放线、切割、开挖、回填、夯实等步骤任何一个都不能少。在她看来,为了图快图省事而忽略一些程序的话,势必会缩短路面的寿命,增加养护成本,可谓得不偿失。   过硬的养护本领,一丝不苟的干事态度,让凌贵群能熟练驾驶和掌握各种养护车辆和机具。她时常提醒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无论是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还是公路养护的技术技能,她都要求自己不仅要学会掌握,还要比别人更熟练更精通。   在她的带动下,站里人人都掌握了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她的团队,也为安顺公路管理局在省局的养护检查中赢得了“补疤不见疤”的美誉做出了贡献。   2011年,凌贵群荣获交通运输部“双百模范养路工”称号,2015年荣获安顺市委市政府“劳动模范”称号。   【人物二】 周明元:风雨养路,36年如一日 周明元认真组织职工学习,提高工作业务技能。    韦志胜 摄   “没有带不好的养路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修不好的路。”这句话一直是都匀公路管理局惠水公路管理段职工周明元的工作信条。   周明元生在道班,成长在道班,钟情于公路。作为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公路人,他36年工作如一日,用执着坚守的精神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2009年,周明元担任断杉养护站站长,在养护资金不足、养护成本增长、养护材料紧缺的情况下,他带领全站职工迎难而上,艰苦创业。他们利用上下班途中和休息时间在公路沿线采集、自备砂石,使管养的公路有了充足的“粮食”。 “困难总要克服,办法总比困难多。”周明元始终相信这个道理。   他认真研究工作方案,健全完善班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工的出工出勤管理。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带领职工积极参与公路“五小工程”的施工,创造利润,推行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办法激励职工。   “老周不仅关心我们,还带领我们发展三产,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和他在一起工作真好!”看到大家情绪高涨,收入也开始多了,周明元感到自己的辛苦算不了什么。   “关键时刻,必须迎难而上。”周明元时刻提醒着自己。一次汛期,凌晨3时,周明元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夜行的驾驶员报告省道101线K85+600处大树被吹倒横在路中央,阻挡车辆通行。   周明元立即叫醒其他职工,9个人顾不上洗脸驱散睡意,急速赶到事发处。他安排两名职工到附近村子找民工和工具,自己和其他职工马上清除路上树木,一路推进。   天渐渐亮了,他们顾不上吃饭喝水,一刻不停地忙着清除倒在路上的树木和碎石泥土,直至中午11时才把路面清除干净,让公路恢复了通行。   周明元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来一路情,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30多年的风雨养路史,发扬和传承父辈扎实苦干的优良传统。2015年,周明元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柴显文:用心修好每一条路 柴显文在公路建设中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  王远峰 摄   在公路人眼里,亲身参与建设的每一条路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有着同样感慨的技术骨干柴显文,总能在确保工程进度安全的同时,用细心和耐心专注于每一个施工环节,以细致、扎实的质量控制和项目管理,解决了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中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2014年初,柴显文接到安顺市西秀区屯堡旅游大道的建设任务,担任项目经理一职。施工队伍进场后,连续下了45天的雨,加上临近春节,民工返乡,工程进度让人着急。   面对这条长11公里的旅游大道要在9月份前建成的压力,柴显文好长一段时间睡不着觉。眼看工期一天天缩短,他果断决定:“创造一切条件都要上。”   说干就干,他组织人员在本没有路的地方开挖施工便道。因为连续下雨导致路面泥泞,运材料的大货车开不进工地,他便想出用装载机、挖机一点点把材料运进来的办法。哪怕工期再紧,他一直牢记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每天坚持上工地督促检查,经常在工地上一待就是一整天。   屯堡旅游大道的建设不仅难在工期紧张,还难在途经的老落坡林场这个地方。作为全线最大的控制性工程,要翻越老落坡必须在坡顶降方60多米,同时要将方案里原先在该处下坡路段设计的9个回头弯进行优化,否则工期将无法按期完成。   为此,柴显文请来设计专家和地质专家到现场研究方案,最终将原来的方案优化为1个回头弯,极大地改善了公路线型,路线里程也缩短了100多米,既降低工程造价,也确保工期按时完成,而这在很多内行人眼里,短短半年多的时间,要完成这项工程几乎不可能。   尽管施工如期进行着,可柴显文丝毫不敢有半点放松。压力和劳累的双重叠加,让他的旧病痛风再次发作。疼痛厉害的时候,他几乎连路都走不了,却还坚持每天上工地。车开不进的地方,他就让同事搀扶着他一步步地挪着走,实在走不动了,同事们就背着他进工地。   在痛风发作的十几天里,柴显文从未放弃自己的工作,既要保进度又要保质量保安全。最终,他和同事们高质量完成了西秀区屯堡旅游大道的建设。   “柴显文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一名公路人不仅要修路,更要把路修好。”2015年,在省道209线紫云至猴场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中,同样担任项目经理的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在全线采用基层冷再生及同步碎石施工工艺,并在全省首次推广高性能沥青砼施工技术并取得成功。目前,这项技术已推广到全省多条国省道的建设中。2015年,柴显文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杨胜锡:尽己所能,路在脚下 杨胜锡在凯里市308省道南花路段修剪路边灌木丛树枝。 陈沛亮 摄   今年52岁的杨胜锡,是一名从事公路养护工作30余年的养路人。不论是对公路进行小修保养、防冻防滑还是水毁抢修,人们总能在一线看到他的身影。   两鬓略有花白的杨胜锡一旦工作起来,那股子干劲一点不输年轻人,一贯的认真踏实是他给大家留下的深刻印象。身为凯里公路管理段三棵树养护站的站长,他时刻挂念着站里管养的30多公里的国省干线公路。   “对于咱们来说,起早贪黑已是常事。”杨胜锡的家离养护站不远,每当路上出现突发紧急情况,哪怕睡到半夜正香甜,他总是第一时间爬起来赶到现场,组织同事进行养护抢修。   谈起养路工作,杨胜锡颇有感慨:“有感情了!岗位很普通,但要做好不容易。”早在他20岁出头的时候,便从父亲手上接过了“接力棒”,成为一名公路养护工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5年后他担任了凯里段格细道班班长。   当时的格细道班负责管养的路面,大多都属“惊、险、危”事故多发路段,其中包括以坡长、路陡、弯急、事故频发而被称为国道“十大鬼门关”之一的“脚高坡”地段。为了保障道路畅通,确保广大驾驶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杨胜锡带领全班人员长期坚守在“脚高坡”一线。   “脚高坡”地处格西道班分管的原国道320线上凯里市与台江县的交界处,为了与这个“鬼门关”抗争,杨胜锡想尽办法,带领同事亲自护送过往车辆,并常常提醒过往的驾驶员安全通过“脚高坡”。   二十世纪90年代,一辆云南货车在途经“脚高坡”时翻下50米深的山谷,杨胜锡和几个同事听见“轰隆”一声巨响,便赶紧前往事发地。在大伙的奋力救援下,货车上的三个人被成功救上路边。“时间就是生命,等不起!”杨胜锡意识到这时候再打电话叫救护车怕来不及,再加上其中一人受伤较严重,便在路边拦车,及时把三位伤员送到医院救治,挽回了重伤员的生命。   “尽己所能”四个字,是杨胜锡几十年来的工作写照。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是在自己养护路段上发生的急难险事,自己都会尽职责解决好,解决不了也会尽可能想办法帮到。”   2008年的抗冰救灾,正值春运期间,车流量大。杨胜锡带领全班职工每天分别在国道320、省道308结冰严重的高坡路段铺撒防滑砂、工业盐、扫雪铲冰力保公路通行。手冻僵了,磨出了血,他都瞒着同事们。最冷的20多天里,他每天睡在道班的伙房里,没有一个休息日,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受雪凝灾害影响,杨胜锡的家里也停水断电10来天。一边是抢通道路,一边是家中的妻儿,杨胜锡左右为难,最终还是咬咬牙叫家人尽量克服困难,而他一直坚守在工作一线,带领同事们完成了抗冰救灾公路保畅任务。   2010年、2014年,杨胜锡两次被评为省公路局“优秀共产党员”。
  王洪章:当好“带头大哥 王洪章撒砂铺路。 陈文英 摄   从刚拿起洋铲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开阳公路管理段的生产骨干,岁月在王洪章的身上流淌了34个年头,磨砺出他壮实的身材和强大的内心。   从一开始对养路工这份工作带着偏见,到如今带领队友奋战在养路一线,多年辛勤换来的成绩让王洪章体会到从事这份职业的自豪。   王洪章管理的白马养护站承担着铜修线和云开线共100余公里公路的养护工作。作为站长,他认为自己光是高大壮实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带头干。   每当别人问他工作累不累?他总说:“习惯了,哪天不做完活路,心里还不舒服。”常年风餐露宿,脸上早已被晒得黝黑,他却笑称要黑点才健康。   面对站里人少、线长的工作困难,王洪章把11个队友分为两组,自己亲自带其中一组,通过每月制定月度计划,每周制定小计划,每天安排每个人的任务,让队友们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尽管站上管养的两条线都是开阳连接贵阳的交通要道,日交通流量均超过1万台次,但在王洪章的合理调配和带头示范下,站里的同事都愿意跟着他干,大伙都把他当作白马养护站的“带头大哥”。   为了当好这个“大哥”,王洪章没少下功夫。他最操心的是计算养护成本。为了减少浪费,他对砂石材料的使用是算来算去,看见谁不注意修补工艺,估算不好需要的材料造成浪费,他就会心痛地说:“你们一个坑凼浪费一点,一车料还能补多少路啊?现在材料这么贵,哪里遭得住这样哦?”   虽然大家都笑他“抠门”,但却十分赞同他的精细管理。正是他的“管家婆”作风让大伙养成自觉节约的好习惯,大大降低了养护成本。他说要当好站长,不光看你能指挥多好,还得有细心和责任心。   长期在路上作业,王洪章深知安全的重要性,“什么都可以开玩笑,这个不能开玩笑,宁愿多走一公里,也不愿意偷这个懒。”有些队友怕麻烦,就把施工路段的安全标志摆近一点或者少放一个安全锥,王洪章发现后总会严厉要求队友立即纠正,杜绝了一个又一个的安全隐患。   在王洪章的带动下,白马养护站的职工凝聚成一股绳,共同努力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2012至2015年,王洪章连续被评为贵阳公路管理局先进生产工作者。 作者:刘力维 韦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