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进民心 “帮”出实效

12.04.2016  18:41
 农村要致富,重点是道路。2011年至今,省交通运输厅坚持把服务全省大扶贫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把交通建设与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助力同步小康,通过大量扎实有效的驻村工作举措,形成了“一人驻村、全厅帮扶”的工作氛围,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五年来,省交通运输厅聚指成拳,整合交通资源优势、聚合交通行业力量,形成了领导带头、部门参与、队员落实的联动驻村格局。除了把交通扶贫落到实处,更将惠民政策和各样温暖传递到驻村队员所在的村村寨寨,积极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了当地百姓致富的信心,铺就的不仅是农民群众脚下出行的实路,更是群众奔向美好未来的心路。   交通来帮扶 铺就希望路     自2011年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来,省交通运输厅以规划引领为带动,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纳入全省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在项目和资金上向贫困地区倾斜,重点支持6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公路建设,在国省道改造、农村公路建设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提高补助标准,减少地方配套。     2015年底,我省实现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128公里,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速公路里程就达4041公里,约占全省的80%,极大地改善贫困地区路网结构。同时,通过高位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于2015年底实现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达75%以上,并新增3928个行政村通客运,实现80%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建成80个便民码头和1480道渡口,实施“溜索改桥”项目15个。     五年中,省交通运输厅除大力推进本系统干部驻村工作外,交通帮扶遍地开花,凡是全省各级各部门在驻村工作中遇到的交通发展问题,皆大力支持,为全省驻村帮扶工作垫好发展基石。   常态化帮扶 管理必先行     作为全省每年派出驻村干部最多的省直厅局,省交通运输厅从2011年到2015年共派出驻村干部189人。其中,该厅在2015年选派46名驻村干部组成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分赴开阳、威宁等18个县(区)44个行政村。今年,又将选派42名驻村干部分赴从江县等地,坚持让驻村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深入化。     五年来,省交通运输厅用心用情用力帮扶。从管理入手,厅党委专门成立挂帮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厅挂帮办,负责收集驻村干部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报厅领导小组研究,并整合全厅系统资源支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同时,强化驻村工作督导,实行厅领导带队巡查与分组督查、电话抽查与上门暗访、信息台账上报与核对实际成效、发放问卷与回访群众相结合等“四个相结合”方式,坚持从严从实教育管理监管驻村干部,使他们在基层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让驻村干部坚持吃住在村,主动作为,只要群众有事,随呼随应。   他乡当故乡 帮到心头上     全省交通驻村干部扎根基层,唱响了“把他乡当故乡”主题曲,把群众困难和需求当成自己的事去办,帮扶方法手段变“单一资金扶持”为“立体多元助推”,资源整合变“单兵作战”为“集团帮扶”。厅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开阳县冯三镇新华村、城关镇石头村,威宁自治县龙场镇元坪村、颜租块村等地开展遍访,帮助群众办理实事46件。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资源资金,先后实施通组道兼机耕道12条共24.3公里,改善开阳县9个驻村点水利基础设施、8个村通组联户道路硬化和人饮工程,帮助修建村级敬老院,修缮村级办公楼,改善小学教学设施,兴办村企助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2015年,省交通运输厅选派的46名驻村干部满怀深情、自加压力、用心做事,他们利用“六一”、“七一”、重阳节、中秋节、元旦、春节等时段,开展“真情暖童心 留守不孤单”、“金秋圆梦 爱心助学”、“村级励志奖学金”等爱心行动及慰问困难党员、空巢老人、农村退伍军人、困难户、残疾人等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或问题226个。     抗灾抢险、招商引资、加强基层党建、调处矛盾,帮助驻地建码头、修公路、修水窖……处处可见我省交通驻村干部的身影。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协调项目资金9999.81万元,落实帮扶项目59个,协调帮扶物资折算资金132.49万元。五年来,我省交通驻村干部共协调落实各类帮扶资金约3.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497个。     “交通驻村干部不只是关心修路问题,老百姓大大小小的困难事,都成了他们的心头事!”交通运输干部实实在在的帮扶工作,赢得了驻村点群众的广泛好评。(本报记者 刘力维)       交通干部驻村鲜活事   【故事一】 许明雷:驻村工作打不得马虎眼    2015年,省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有一个名额进驻开阳县进行帮扶,身为副站长的许明雷主动申请。当年3月,他来到开阳县城关镇石头村担任第一书记。

有事打我的电话,我也是石头村的人”。刚来的40天里,许明雷走遍了石头村的30个村民组,鞋底磨掉厚厚一层,只为将便民联系卡送到每家每户。在他看来,驻村要“走心”才能知道百姓到底需要什么,帮扶才能帮到点上。

在开阳驻村的一年中,许明雷除了任第一书记外,还担起省交通运输厅2015年开阳县“同步小康工作队”副队长等职务,为民解忧,无处不在。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许明雷发现石头村的贫困源于缺少支柱产业,并存在“出门难”、“吃水难”、“上学难”三大瓶颈问题。找到“症结”后,许明雷立即“对症下药”。身为一名交通人,他首先为石头村筹集资金修建多条串户路和机耕道,并向省水利厅争取到人蓄饮水工程资金。同时,他尽可能发动身边资源,为当地小学配置了31台崭新电脑,让村里的孩子通过指尖触碰现代科技的神奇。

在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同时,许明雷打破常规,将在工作站召开的工作例会“”到各驻村帮扶点,带领工作站全体驻村队员,通过村情调研、现场办公与工作交流等方式,与厅各驻村点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村民代表、产业致富能人进行互动,把基层党建和发展调研捆绑在一起,有效整合了各个驻村干部的手头资源,共同来解决难题。许明雷把这种打破驻村工作中信息与资源“孤岛”的方式称为“同步小康转转会”,集大家之力,提高了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的效率,将党建扶贫潜能从点辐射到线、波及到面。

饮着开阳水,吃着开阳粮,做着开阳人,许明雷将自己融进驻村帮扶这片土地。短短一年间,他引进一家企业投资上百万元发展食用菌种植,致力激活当地产业经济。“干的事百姓都看在眼里,驻村工作打不得马虎眼。”许明雷始终铭记着。(本报记者 刘力维) 许明雷帮助农户抢收包谷   【故事二】杨易:用心用情扎根偏僻乡村 2014年夏天,思南县枫芸乡高原村暴雨倾盆,树木和庄稼东倒西歪。

一场洪灾突然来临,高原村驻村干部杨易闻“”而动。他满身泥浆、十万火急地赶到深溪沟组,一脚陷得太深,鞋都走掉了,光着脚跑到村民胡国权家,大声喊叫:“快跑!什么都不要拿,房子要垮了!

胡国权不在家,他的妻子李书碧带着幼小的儿女躲在家里避雨。听到杨易的喊声,李书碧慌乱中赶紧拧着孩子往外跑。刚跑出院子,房屋瞬间倒塌。事后李书碧仍然心有余悸,“我们一家人的命算是捡回来了,不晓得怎么感谢驻村干部的大恩大德!

当天深夜,杨易打着电筒组织几十户群众把粮食和值钱的东西安全转移到高原小学,随后向“娘家”省海事局打紧急报告,向上级申请1万多元慰问金帮助村民解了一时之困。历经灾难考验的干群关系,愈显弥足珍贵。

驻村,杨易一驻就是三年,成了村干部的“跟班”、老百姓的“跑腿”。高原村是枫芸乡最偏僻贫困的村,但杨易却越来越爱上这里的山水和村民。每每谈到“我们村”,他都会如数家珍。

三年来,杨易扎根村里,协调解决一艘价值15万元的渡船,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争取上级部门资金,给高原小学操场等项目的硬化提供资金援助;帮助村民修了2个300立方米的蓄水池,购买5台提水泵,解决饮水难问题;帮助青年刘廷海回村创业,开办收益不错的“白鹭湖小酌酒”作坊;河口组村民陈希权家遭火灾一贫如洗,杨易及时向“娘家”反映,争取到3000元慰问金送到陈希权手中;他还同村两委一道,带动村民加入100亩葡萄产业项目。今年春天,乌江南岸一枝枝葡萄芽探出一抹抹嫩绿,昭示着高原村发展的生机……

杨易在村里办的好事、实事数不胜数,但一桩桩都装进了乡亲们的心里。(通讯员 萧子静 胡成忠) 杨易(左)与农技人员查看农户种植的葡萄苗生长情况   【故事三】张杰:始终把扶贫放在心头 要想让所驻的村实现同步小康,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作为优先发展的第一步,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农村交通的发展首当其冲。”身为一名专注农村公路发展的交通人,张杰在驻村帮扶瓮安县的一年中对此深有体会。

去年底,四条高速公路在瓮安县交汇,让这片黔中土地的区位优势加倍凸显。多年来,除了在“大动脉”交通的发展令人惊喜,瓮安县作为省公路局对口帮扶县,其农村公路发展更是快马加鞭。尽管如此,在张杰看来,当地部分建制村仍存在通组公路形不成网,农村交通有待完善等问题。

带着激情,肩负责任,2015年3月,张杰前往瓮安县中坪镇高枧村担任第一书记,并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驻村一年,张杰把改善当地交通状况作为工作的突破口,积极与县交通运输局对接制约全县经济发展和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交通“瓶颈”。一年来,他协调帮助解决瓮安县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八千余万元,争取通村沥青(水泥)路、县乡道改造、油路大中修、安保工程等建设项目,改善了瓮安县及帮扶点的交通状况。

过去一年,张杰把驻村工作与现实工作相结合,总结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2015年6月8日,他在前往驻村地的路上,亲眼目睹一段县道的边坡因雨水冲刷而垮塌阻断道路。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张杰意识到,无论是所驻村的农村公路,还是全省各地的农村公路,今后都要在特殊时节和时段事先做好应急抢险的准备,才能尽可能减少公路损失和人员伤亡,并在建设中做到边坡加固,建好排水设施等。

不仅要修路,还要修好路,让公路发挥最大效应。”张杰感慨,虽然从事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多年,但驻村的经历让自己有机会真正了解到很多农村交通的真实情况。“驻村经历十分难得,身为交通人要把交通扶贫始终放在心头,义不容辞。”除了交通上的大力帮扶,张杰还积极对接协调水利、财政等部门,推动村内公益事业发展,把关爱儿童成长作为“扶智”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本报记者 刘力维) 张杰(左二)联系医疗单位为驻村群众义诊   【故事四】禄景文:为民谋利为民出力 2015年3月,禄景文作为省交通运输厅选派的驻村干部之一,到威宁自治县东风镇竹林村驻村帮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帮扶工作中。

刚一进村,禄景文很快就“沉入一线”,走村入户、座谈会、院坝会、深入田间地头、发放宣传册和联系卡,多形式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全面深入地了解村情民意。

竹林村七组王银秀老人双目失明,走访时禄景文坐在老人身旁握着她的双手,耐心地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唯一的儿子外出务工,留下老人一人在家时,他倍感心酸,马上和驻村队员一道去集市,买了毛毯、米、油等生活物品给老人送去。此后,他经常去老人家里,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来自交通系统的禄景文,对此体会更深。以交通扶贫为切入口,他将村里的公路情况向省交通运输厅汇报,争取到4万余元资金,以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修建通组公路,改善了村里40余户人家的出行条件,从此告别人背马驮、雨天泥泞不堪的窘迫历史。

经过走访调研,禄景文发现随着治理煤矿资源乱采乱挖,村民开始砍伐树木生火,植被遭到破坏。为保护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他向所驻地党委政府协调获得了更多的种植指标,在竹林村种植杨树4000余株和荒山造林3200余亩。

做到为民谋利,为民出力,跳出行业抓帮扶。”这是禄景文驻村一年来的深切体会。(本报记者 刘力维) 禄景文(左二)与村民一起修建通组路     来源:《贵州日报》2016年4月12日08版 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