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自治州建州60年砥砺奋进成就喜人

24.07.2016  08:04

  六十一甲子,旧貌换新颜。

  时间回溯到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矫健步伐,自治州走过60年的辉煌历程,苗乡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书写了一页又一页华丽篇章。

  这是砥砺奋进的黔东南,更是活力迸发的黔东南。

  交通大跨越 天堑变坦途

  巍巍青山,盈盈绿水,静静环绕着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

  2008年,为了迎接省旅发大会召开,西江苗寨连接外界的便捷通道——朗利至西江公路建成通车。这个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苗寨,开始走出深山,以苗族风情为主打的旅游业风生水起。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已是耄耋之年的苗寨老人侯天祥日子开始变得充实忙碌起来,除了安排家中事务,他还参加了苗族古歌演唱表演,空闲时义务巡查寨中建筑,保护自己的家园。

  “现在西江又通了高速公路,变化大哦!”侯天祥老人一脸乐呵呵的样子。

  畅达的交通,让苗寨美景近在咫尺,也让村民们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忆往昔,人们不会忘记,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区、乡都在黔东南。

  看今朝,勤劳智慧的黔东南人民,正在书写大山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彩故事。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地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线路,逐渐编织成网。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穿境而过,高铁通车里程280多公里,占全省一半。县县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14公里,占全省六分之一。黎平机场、凯里黄平机场先后通航,成为全国拥有两个支线机场的几个市州之一。

  黔东南交通天“”了,实现了从昔日飞鸟不过,到高铁时代的历史性巨变。

  城乡大变化 城镇日日新

  从建州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胜地,黔东南走出了一条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

  “十二五”期间,黔东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4%,超过全省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4个百分点。

  推进凯麻同城化建设,凯里市建成区面积从34平方公里增加到70平方公里,首位度居全省第一,黔东南城市变大了,道路变宽了。

  建州初期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凯里,如今已经发展成为50万人口的现代都市。

  黎平、镇远、榕江、天柱县城长大变美,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革东、丹江、下司、旧州、隆里等特色旅游城镇和西江、肇兴、地扪、乌羊麻、岜沙等特色旅游村寨星罗棋布,成为游客向往之地,黔东南乡村更美了。

  产业大突破 按下快进键

  过去,一提到经济总量,黔东南人就面带羞色。

  如今,以产业为突破口,黔东南按下了发展“快进键”。

  “现在的生活可好了,想吃啥有啥,米和蔬菜的种类太多了,以前哪有这些吃哟!”这是老百姓的心声。麻江的蓝莓花开了,雷山的春茶进入了市场,施秉种植太子参的药农忙碌了起来……喜悦的笑容在苗乡侗寨老乡的脸上绽放。

  伴随着自治州成长的足迹,“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苗侗儿女用汗水和智慧强工业、优农业、兴旅游……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

  数据能说明问题,2015年,黔东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是建州当年的50倍;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是建州当年的700倍;全州农业总产值突破270亿元,是建州当年的93.5倍。

  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黔东南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9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第10位上升到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第12位上升到第6位。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建成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入驻园区企业105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十一五”末的32亿元增加到182亿元,工业产业门类增加到28个。

  2015年4月20日,省政府批准在黔东南建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新的朝阳产业又在这里扬帆起航。

  生态大环境 山清水又净

  黔东南各族人民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坚守古老朴素的生态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

  森林覆盖率达6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0多个百分点,是名副其实的“生态之州”、“森林之州”。全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到100%,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2千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是地地道道的“天然空调”“天然氧吧”。全州2900多条河流,水质几乎全部达到一二类标准。同步小康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排全省前列,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黔东南各族人民正厚植生态保护的基础,厚植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厚植生态经济发展的优势,阔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黔东南各族人民生活幸福的活水源泉,“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被外界广泛点赞。

  文旅大繁荣 自信抒豪情

  蓄势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犹如一条“金扁担”,一头挑起绿水青山、一头挑起金山银山。

  黔东南民族文化景观绚丽多彩,“多彩贵州”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数据显示,该州有53个项目72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排全国市州第一;有276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市州第一;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以上,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当地隆重推出一批重大节会,各类民族节庆活动层出不穷。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600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外旅游者达27.44万人、高居全省榜首,实现旅游收入387.19亿元,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黔东南州经济的主导产业。

  今年5月6日,省委书记陈敏尔对黔东南州提出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方向。

  黔东南文旅大繁荣篇章又将翻开崭新一页。

  民生大提速 教育谱新篇

  建州时,黔东南州绝大多数群众目不识丁。

  而到“十二五”期末,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学前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3%、86%和87%,均超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均衡发展水平全省最高。

  2008年,黔东南州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试点,找准了突破推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寄宿制学校建设成为全省示范典型。

  以麻江县为例,从2007年以来,该县在实施中小学寄宿制建设上共投入资金3.9亿元。目前,全县有25所中小学完善了寄宿制建设,占全县中小学的86.2%。

  高等教育同步实现蓬勃发展。凯里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极大改善。

  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每千人口床位达到4.15张,主要卫生指标位居全省上游。新农合、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人口预期寿命从70.5岁提高到72.4岁。

  幸福节节高 日子比蜜甜

  走进榕江县城丰乐小区,一片欢声笑语。

  清晨,上学的孩子们拿着零花钱陆陆续续登上公交车;傍晚,身着传统苗装的妇女,穿上时髦的高跟鞋喜笑颜开地跳起了广场舞。

  他们,是刚刚从月亮山腹地贫困村摆王村和摆拉村搬迁来的村民。受惠于黔东南州精准扶贫政策——生态移民工程,两个村的村民们以“整村搬迁”的形式搬进城里,在政府安排下就近就业,一下子成了城里人。

  曾几何时,多少黔东南人“身无三分银”。80年代初,月亮山腹地还存在农户一家人共盖一床被,父子外出换着穿一条裤的窘迫境地。2011年,黔东南16个县市有14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达167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5%,占全省贫困人口15%。

  穷则思变。黔东南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二五”期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63元增加到6863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省标)超过90%,全州贫困人口从167万人减少到84万人,年均减贫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1%下降到21.7%。

  改革大迈步 越走越宽广

  改革开放也是生产力,黔东南探索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率先开展自治州辖区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凯里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榕江县成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

  改革、开放,更需速度、力度和满意度。过去是全省边缘的黔东南,如今已成为贵州省融入珠三角的南大门。

  2013年1月,福建客商林摇到凯里考察洽谈现代农业项目,仅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就完成考察、评估、选址工作,并签订了正式投资协议。就这样,一个签约资金4亿元、规划总面积5万亩的“云谷田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正式落户凯里。

  “十二五”期间,全州引进项目1700个,总投资4000亿元,州外企业占全州总数的60%以上,中科汉天下、兴富祥、全世通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入驻黔东南。

  治理大提升 和谐大家庭

  走进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风雨桥长廊、踩鼓场和寨门独具苗族特色,村级活动室装修得古色古香,村头寨尾和农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是台江县推行“十户一体”民主管理后带来的新变化。

  “十户一体”即:把全村农户按居住相邻原则划分成若干责任主体,在10户左右村民中推选出1名有威信、有带动能力的人作为“户长”,把环境卫生、纠纷调解、治安联防、扶孤助弱、脱贫致富等方面抱团发展。

  “户户相连、抱团发展,大大激活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第一书记”陈辉如说,该村已初步形成规模化生态养牛、蓝莓种植、刺绣(苗帕)加工、樱桃种植等基地8个,实现了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的创新融合。

  目前,“十户一体”已在该县63个中心村推广铺开。

  这一模式也相继得到了前来调研指导工作的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关注和高度肯定。

  与此同时,锦屏县华寨“合约管理”、剑河县“大数据”信息化治理等经验做法,相继得到了中央综治办的充分肯定。这些都是黔东南州创新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生动实践。

  “今唱建州六十年,苗侗儿女笑开颜;载歌载舞同欢庆,国强民富艳阳天;共产党恩重如山,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谱新篇,科学发展创好景;人民生活比蜜甜,比呀比蜜甜……”这首最近流传在苗乡侗寨的自编民歌,唱出了黔东南州各族儿女的心声。(高俊华 周重新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