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药“第一车间”加速升级

12.12.2014  16:53

今年,新医药大健康产业成为我省发展的第一产业,其中中药产值占整个医药产值的90%以上。作为医药产业的源头,中药材种植举足轻重。近年来,我省着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省扶贫办每年投入至少1亿元资金扶持该产业,走规模扩张、园区集群发展路子,引领贵州从中药材大省向强省迈进。随着新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我省加速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立志做大黔药“第一车间”,为大健康产业备足原料。

中药材种植成朝阳产业

前几年,药材经营商潘丽每年都要到全省各地收购大量野生药材,然后销售给药厂,每年获利上百万元。而近年来,野生中药材越来越少,产量急剧萎缩,每年收购量几十吨。去年,她转型从事中药材种植,在黔西县甘棠镇栽培1000多亩鲜花类药材,今年喜获丰收。潘丽说:“现在野生中药材资源越来越少,而药厂需求量越来越大,种植中药材前景非常好。

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副教授魏升华说:“贵州民族药材资源丰富,苗药独领风骚。但随着贵州省医药制造业年需药材量增加,许多道地药材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有的品种甚至出现濒临绝种。挖掘我省道地性药材,加大培育力度,使其上规模、质量高势在必行。

本世纪初,我省把中药材作为“五张名片”之一进行打造,走可持续发展路子,让中药材产业逐渐发展起来。2012年,省扶贫办把中药材作为十大扶贫产业之一,每年从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资金中安排1亿元和中央补助的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中安排1亿元以上用于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在财政资金的引领下,撬动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中药产业中来,掀起中药材种植热。

在发展中,我省把开发资源与创造资源结合起来,掌握了天麻、太子参、石斛、钩藤、何首乌、续断等一批地道品种的育苗及种植技术,呈现规模化种植,形成上千亩、上万亩集中连片发展态势。并选择施秉、大方、赤水等38个重点县发展太子参、天麻、石斛等中药材种植,一批中药材产业大县、产业乡、产业村逐渐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示范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如今,贵州中药材产业形成东部太子参、钩藤、淫羊藿,南部艾纳香、刺梨,西部天麻、黄精、半夏、党参,北部石斛、金银花等产业布局。

十大中药材园区打通产业链

去年,我省启动“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中药材产业为主的施秉、独山、七星关区中药材产业园区脱颖而出,成为省级重点园区,构建了中药材产业发展“金三角”。

省扶贫办对每个园区投入100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并整合地方涉农资金、社会资金合力投入。现在,黔南州独山县、黔东南州施秉县、毕节市七星关区的石斛、何首乌、太子参等中药材园区已基本建成,生产基地、仓储、加工产业链条形成。

走进独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地段,贵州绿春缘有机农业产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成的鸟巢温式大棚显得格外醒目。这个铁皮石斛种苗繁育基地占地1.3万平方米,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超声波弥雾系统,自动补光系统,自动调温系统,营养液自动补充系统等。进入大棚,无菌组培室、环廊设计的气雾栽培区、无土快繁区和立柱栽培种植区里整齐排列着数以万计的优质种苗瓶,这里一年可培育石斛苗1000万株以上,除满足公司种植需求外,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

如今,该园区内核心示范区种植铁皮石斛450亩,仿野生2000亩,该县甲里镇创建南板蓝根种植核心示范区1000亩,中药材产业发展面积达1.6万亩,涉及农户6390户,27185人,实现产值7987万元,人均药材收入3380元。

今年,我省新增松桃长兴、绥阳小关、赤水等7个省级中药材产业园区,至此,贵州中药材产业园区达10个,各园区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省扶贫办一负责人说:“我们依托中药材产业园区,建成一批重要中药产业集聚区,打造中药材种植、中成药提取、生物制药、新型药物制剂、原料药、大健康产业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现在,我省正开展研发和生产、中药材和中成药企业、原料药和制剂、制造和流通之间的上下游整合,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品种、技术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黔药“第一车间”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