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周】第二届“中国——东盟大学校长合作论坛”在筑举行

02.08.2016  20:36

贵大新闻网讯(记者团 易蕾 叶伟 刘爽 胡开兴|摄影 陈恒 刘秦月 王福宇) 8月1日下午,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主体活动之一的“中国-东盟大学校长合作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发展大计。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副校长宋宝安(正厅长级)、常务副校长王红蕾、副校长金道超、赵德刚、李军旗出席论坛活动。王红蕾主持会议。

本次论坛由贵州大学主办,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为支持单位。论坛邀请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以及泰国、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110余所知名高校的校长、教育领域专家参会。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东南亚教育部部长组织秘书长加多特,马来西亚驻华大使拿督·伊努丁·宾·叶海亚,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分别致辞。

贵州大学分别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泰国东亚大学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

本次论坛以“协同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作主旨演讲。共同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致力于为东盟各国高等院校与中国高等院校之间搭建一个增进了解与友谊,开展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作“通过务实合作推动共同发展”演讲。陈群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正在进行的几个发展项目和具体的交流计划。通过数据列举的方式向与会者展示了中国华东师范大学通过“东盟教育交流”所获得的成果,强调了加强和东盟国家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希望进一步通过“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推动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泰国西那瓦大学主席、泰国前总理李蓬民博士就“教育在数字时代过渡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对于人际交往和思维模式的影响越发深刻,通讯的普及加强了人们的联系和交往,同时几辈人之间的代沟问题也显露出来,如何革故鼎新在数字时代尤为重要,教育也是如此。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蔡贤德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教育承担着独特的使命。“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对沿线国家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该如何良性推动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蔡贤德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趋势,不同的行业应建立起自己的行业数据库,为各国高校调整教育方向提供依据和支撑;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建立起区域化的学分互认、学位认证等系统,便于专业人才的流动;第三,各国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活动和项目,拓展教育的国际化视野;最后,各国应广泛利用网络媒体,针对发展热点、难点开发各种短期课程,实现教育文化的融合贯通。

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车伟民先生就“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深度合作的有益尝试”进行了经验分享。他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同创新;中国与东盟的前景广阔,形势灵活多样;中国与东盟的学生交流将会越来越密切。

马来西亚精英大学校长拿督﹒陈德鸿博士就“引领和平与繁荣的’一带一路’教育”提出了以下观点:“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要更好地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以发挥高等教育在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发挥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界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智库作用,发挥高等教育在增强沿线国家互信中的催化作用。“大学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获得成功的人生和有意义的人生,”陈德鸿说,大学不仅要开办能确保学生终生受益的课程,同时也要把他们塑造成思想开放、深具创意的未来领袖,从而服务社会、改变世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与会者们还就“互联网+”形势下如何协同创新,共同开展国际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学历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学分学历互认以及海外招生合作等问题进行交流。英国赫瑞瓦特大学副校长、马来西亚校区校长及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克雷克教授作“同一大学,同样学位”主题演讲。罗伯特·克雷克说,由于出行的便捷、网络连接世界,以及学生不断增长的旅行和学习需求等因素,使得世界日益“变小”,各国学生海外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学分、课程、学期时间的匹配,合作院校的容量、职业认证等问题都成为了海外留学的障碍,罗伯特·克雷克向与会者分享了赫瑞-瓦特大学的解决之道。“学校在英国、迪拜和马来西亚都设立了分校,全球范围内共有31800名在校生。”罗伯特·克雷克说,学校设置了完全相同的课程、学习成果和学术标准,以及一致的学期安排、学习资源,在各个不同国家的校区都得到了相同的职业认证,“这样就没有了海外学习的障碍,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转学。

中国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以“中国高校布局调整与贵州大学发展”为题作主旨演讲。他用丰富的实例和详实的数据分别对中国高等教育和贵州教育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列举外国和国内高校的排位,表明了大学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郑强强烈呼吁政策支持中国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在调整教育布局、提高教育水平、深化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外开放,与中国-东盟各国进行深入、持续的教育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