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刊登《绿色小城镇各美其美扮靓贵州 ——我省示范小城镇建设巡礼》

18.09.2014  17:54

贵州日报》刊登《绿色小城镇各美其美扮靓贵州  ——我省示范小城镇建设巡礼》

 

        核心提示

  “示范”是示范小城镇理应作出的表率。改革、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创新等等,无不需要示范小城镇探路前行。

  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全省各地在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相应制定了实施办法或配套政策,部分示范小城镇通过统筹设置综合办事机构、“镇园合一”等方式优化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扩大镇级财权、事权、执法权,开展确权登记推动农村土地要素流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突破推进农民就近城镇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式贯彻落实《十条意见》,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我省山区小城镇必须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过去的一年里,示范小城镇围绕强化绿色小镇规划引领,以《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风貌规划技术导则》引导示范小城镇风貌规划,持续推进“一镇一风貌”建设,实施“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的特色风貌整治,形成了一批可识别性和可阅读性强、地方文化与建筑特色“水乳交融”的绿色小镇。

 

        茅台镇 打造世界知名小城镇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茅台镇打造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贵州第一”的示范小城镇要求以来,茅台镇围绕“提升设计、项目带动、引资助推、文化引领”的思路,把示范小城镇、茅台旅游综合体、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茅台旅游景区和茅台酒工业园“五位一体”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发展,强力推进产城融合。

  优化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充分整合资源,综合设置了党政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计生办、林业站、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党政办事机构。明确镇人大主席分管示范小城镇建设。

  扩大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镇党委、政府和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合并,实行“镇园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镇党委政府、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均为副县级领导,交叉任职。组建了茅台镇文化旅游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管委会+公司”的方式全面系统地对茅台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挖掘和打造。设立镇党务政务服务中心(马上帮你办办公室)和群众工作中心,“一站式服务”方便服务群众办事,提高办事效率。

  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茅台酒厂“十二五”技改项目异地安置8500余人,其中1077人由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医疗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到达94.5%、81%,组织免费技能就业和创业培训2380人次,安排27人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大力支持创业特区产业发展。成立指挥部,全力为茅台酒厂“十二五”技改扩能项目服务,2014年,茅台镇新增企业(个体户)213家。促进茅台镇示范镇建设与茅台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茅台国酒工业园区、地方酱香白酒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统筹推进。

  强化综合配套支持。优先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发展项目建设,整合各项项目资金,统筹用于示范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10亿元规划建设中华梦园,环湖公路、养老公寓、游客接待中心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实施村庄环境整治风貌改造102栋,联户路全面硬化。

 

        旧州镇 文化生态彰显独特魅力

  黔中古镇,安顺旧州,素有“梦里小江南,西南第一州”的美誉。

  旧州是古“安顺州”治府所在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明清文化、屯堡文化、傩雕文化、民族风情、饮食文化等相互交织又自成一体;旧州镇内,田畴平坦,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旧州八景声名远播。

  旧州镇拥有便捷的交通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中国最适宜的气候温度、高原地区难得的丰富的水资源、最适宜人居的海拔高度、多元化的产业园区、丰富的食材及饮食文化、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定位、定性、定量、定界“四定”原则指导下,旧州镇着力构筑科学合理的小城镇建设体系。

  今天的旧州,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建设新气象。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涉及环境、卫生、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众多领域及行业。环境改造有新街改造,古街修缮、旧州镇大门牌坊、沿河建设慢行系统、房屋建筑景观整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民生保障有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保障性住房、体育场。文化保护有古民居修缮、鲁氏老宅修复、市民文化广场。旅游配套有生态停车场、户外营地服务设施、乡村旅馆、“微田园”建设。农业、工业发展有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工业园区。

  以独有的历史文化和保护良好的生态资源为出发点,旧州镇成功引进多家公司到旧州投资。与重庆佳宇集团签定了3亿元的投资协议,重点开发小城镇综合体一期;引进大雄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小城镇综合体二期;引进投资商投资3000万元重点打造农民新村。立足资源优势,把产业发展摆在创建示范小城镇繁荣核心位置,坚持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小城镇”、“国家级绿色生态古镇”效应,依山就水、因势利导,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田园绿色小镇;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利用和转化明清建筑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饮食文化等人文优势,以文化为魂,丰富活力小镇的内涵外延,增强历史文化魅力。

  神笔写出人间美,妙手绘制新蓝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原生态小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绿色低碳小城镇,旧州正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迤那镇 绿色低碳宜业宜居

  迤那镇位于乌蒙山区腹地的威宁自治县西北部,居住着汉、彝、回、苗等8个民族。迤那镇作为贵州省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之一,按照“交通枢纽型、商贸集散型”的双型定位,以及绿色低碳小城镇建设目标,迤那镇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宜业宜居的特色小城镇。

  迤那镇积极按照绿色生态目标和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标准进行,坚持走绿色发展、低碳节约的道路。迤那镇就申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进行了安排部署。根据绿色小城镇“四节一环保”的基本要求,按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迤那镇加强了“建筑节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力度,修建抗震节能民居住宅,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灯、安装太阳能路灯及热水器。在农村社区,加大对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及处理、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自2011年以起,迤那镇相继投入资金400万元种植绿化树、建设绿化带230余亩,修建沼气池500口,安装太阳能路灯450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0余台,实现太阳能、风能路灯和太阳能热水器集镇全覆盖,进行河道治理工程3公里,安装PVC排污管道14公里,政府大楼及新建项目中积极采用节能门窗、外墙保温等节能材料技术,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再生能源。2013年投入资金11亿元,在迤那镇麻窝山片区建设风能发电机组66台,已有25台试运行。

 

        夏云镇 产城互动激发创新活力

  夏云镇是平坝县东大门,地处黔中腹地,是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和全省42个示范小城镇中的一个,也是贵安新区核心区的重要城镇群之一。

  作为“改革创新与产城互动”的示范点,夏云镇围绕培育指导要点的要求,积极探索工矿园区型示范小城镇与工业园区产城互动、以及扩权强镇改革的新路子。

  按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发展思路,夏云镇抢抓贵安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在贵安新区中找位置,在城镇建设中创示范,着力打造产城互动型小城镇,奋力建设黔中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小城镇。

  围绕产城互动和与县城同城化发展要求,在“8+3”工程基础上,夏云镇积极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提升等级,着力打造“8+3”工程升级版,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吸引更多农民向城镇集中。从城镇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夏云镇全力而为,投入2.16亿元,完成钻石广场、银城?紫金名门、银星、云都兴隆花园4个商住组团20万平方米开发建设;拉通城镇道路23.8公里;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群众文化广场、敬老院、2.9万平方米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垃圾转运站、体育场等项目均已完工。投入350万元,对镇区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拆除沿街临时铺面55间1250平方米,实施拆地建绿、见缝插绿、道路绿化、庭院绿化等绿化工程,夏云镇更加绿色美丽、充满活力。

  争取中央、省、市、县配套资金8000余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工程以及道路、供水、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市场运作筹集资金4亿元,实施镇区600亩城市开发、云湖大厦、污水处理厂、公租房、便民利民服务中心、毛栗园农村集中建房、生态移民搬迁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毛栗园农村集中建房等重点工程已初具形象,承载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城镇供排水系统、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公厕、停车位、停车场等基础功能得到充分完善,社区服务,市民休闲,医疗养老,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一应俱全。

 

        青岩镇 “文旅城互动”实现旅游产业升级

  青岩古镇有630多年的历史,是贵阳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素有“筑南门户”之称。青岩镇2013年被列为全省10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古镇区被列为全省100个省级重点景区。

  针对青岩古镇特点,围绕“文旅城互动”,青岩镇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中突出保护性建设,着力提升古镇文化品质,推进旅游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观光型向休闲型,最后向体验游过渡,实现升级转型增效。

  扩大景区范围,延长产业链。建设“青岩大景区”,充分挖掘古镇文化资源,打造精品景区。完成了北城墙和北门游客服务中心、栗木山自驾游停车场、北入口停车场、北城门外生态停车场、南入口旅游广场、南门接待中心、旅发大会主会场、F3赛车场、北古驿道休闲区建设,将北入口延伸到青岩堡。北城门旅游综合体项目、青岩堡二期、观音祈福寺(张贞女庙)、大兴国寺建设等旅游配套设施也正在加紧建设。

  挖掘文化、增强景区核心竞争力。旅游的核心、灵魂是特色文化,特色文化的形成依靠挖掘后的营造和制造。青岩镇以特色文化为主线,以节庆造势,以活动聚人气,不断推出全新主题和大型节庆活动,在旅游旺季组织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冬季推以庙会为主线的欢乐中国年,春季推玉带河灯会、状元许愿节,夏季推七夕情人节、布依风情节,秋季推美食养生节等等,丰富游客体验。

  强化宣传,塑造古镇旅游品牌。针对游客出游选择越来越注重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和品牌现状,青岩古镇的旅游开发和市场推广将更加注重特色营销和整体策划,借助多彩贵州、爽爽贵阳的强势宣传,打响“田园古镇,人文青岩”旅游文化品牌,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制作景区宣传品和文化丛书,加强宣传载体建设,完善旅游网站建设。

  优化业态布局,全面提升旅游商业品质。编制《青岩古镇商业业态规划》,将主城区业态规划为“三环”,一环为“中心商业环”,二环为“辅助商业环”,三环为“延伸商业环”。依托古镇文化,理顺古镇业态布局,完善商业业态,进一步优化旅游商业网点业态,建立为旅游配套服务的商业网点体系,提升商业品质,积极开发高品位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鸭溪镇 “五个突破”确保高速度快节奏

  示范小城镇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一切都需要有首创精神。鸭溪镇在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五个方面”寻找突破口,为鸭溪镇小城镇建设插上了腾飞翅膀。

  突破思想认识上的樊篱。牢固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观念,教育和引导全镇上下树立“思想解放的程度就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解放思想、黄金万两,思想解放、万两黄金”的思想,引导全镇干部用事业统一思想、以发展凝聚力量、凭实干树立形象。

  突破融资方式上的难题。消除等、靠、要思想,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运用经营城市的办法,多渠道融资。几年来,采取以土地激活+民间资本,以土地吸引、集聚外来资金,以土地进行补偿安置的办法,达到了借地生财、以地聚财,促进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突破基础建设上的缓慢。通过招商引资和融集民间资金的办法进行建设,按照道路搭框架、土地换资金、市场为依托,使政府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作用,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优先配置。先后投资7亿元完成了四纵四横道路工程、四广场一公园、农贸市场及配套等基础实施,同时,完成了总投资4800万元的镇区排水工程和860万元的供水工程及镇区环网给水工程。

  突破机制创新上的保守。运用市场机制合理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促进城镇建设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突破增长方式上的固疾。一方面,改变原来单纯就城镇抓城镇的老办法,通过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进而促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及三产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带动、产业化推动和城乡一体化联动的路子,初步实现了城镇建设与镇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把城镇建设摆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瞄准国家投资政策和产业导向,积极应对,向上争取;经营城镇,借地聚财、生财,以土地促动民间资本向镇区和建设及生产经营项目集中,以土地吸引、集聚外来资金,以土地进行补偿安置;招商引资,借助外来投资促进建设、组织全镇上下、协调各行各业全心全意为投资者服务,促进了投资多元化,实现了建设上的高速度快节奏。

 

 

来源:  2014年9月18日《贵州日报》7版    编发:胡大方 


 
【上一条】《贵州日报》刊登《小镇添活力 乡.. 【下一条】第四届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