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园旅一体“农业公园” 企业带动示范显效

09.06.2014  17:16

  台农水产公司去年入园从事澳洲龙虾种苗培育。  本报记者 张兴涛 摄

  江口县闵孝镇鱼粮溪蔬菜基地全景

  走铜遵高速,从闵孝出站,顺着闵孝河,进入提红村,一个“闵孝高效农业园提子示范园”的牌子映入眼帘,排排白色大棚下,叶子绿意盎然,提子蓬勃成长。

  从提子园开始,便进入了江口县闵孝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核心区,顺着河道,核心区面积1万亩,绵延8公里。一路上,河水潺潺,河边的坝子里,果园、菜园成排,坝子边上,山峰绵延。进入鱼粮村,漂亮的门头上写着“鱼粮农业公园”,记者懵了,这到底是公园还是农业示范园?

   园旅一体

  据园区办副主任黄修志介绍,示范园核心区临近闵孝河,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也适宜养殖。闵孝的西瓜、草莓、提子、蔬菜等种植已小有名气;鲟鱼养殖历经10年发展,也有一定基础,去年引进从事澳洲龙虾育苗的台资公司,也试养成功,势头良好,闵孝的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同时,核心区临近梵净山景区,优美的乡镇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亦得天独厚。

  江口县根据示范区自身特点,确定把园区打造成产业发展核心集聚区、科技转化中心区、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等为一体的“5A级农业公园”。

  示范园位于铜遵和杭瑞高速旁,交通便利,游客不仅能品尝到园内的提子、草莓等新鲜水果以及各种时令蔬菜,还有鲟鱼、三文鱼、澳洲龙虾等特色养殖产品;数十米宽的闵孝河,稍加整治,就是理想的漂流场所;园区内还建有展示厅、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垂钓基地、园旅一体的农业示范园区……是游客游玩、饱口福、了解农业常识、满足好奇心的别具一格的旅游去处。

   企业带动

  位于产业园区内的贵州红星梵净山冷水渔业有限公司门前,一个圆形水池里,养殖着一批中华鲟“二代”,个头大的,体长达2米左右,体重达100公斤上下,年已14岁左右,别看它们膘肥体壮,却还是些懵懂的“少男幼女”。据公司经理官涛介绍,中华鲟17岁左右才性成熟,担任起繁殖后代的重任。

  官涛介绍,养殖鲟鱼,环境要求高,必须有流动的冷水源,公司所在的闵孝镇鱼粮村,正好具备养殖条件。这些年,鲟鱼养殖数量增加,价格日益回归正常,但销路不愁。公司养殖的鲟鱼包括中华鲟、尖嘴鲟、鸭嘴鲟、西伯利亚鲟等4个品种,鸭嘴鲟的嘴唇,因长期啄食,被磨出了一道红线,如同美女的红唇,尖嘴鲟闻着流水声,不时倒立“起舞”。

  台农水产生物科技公司是去年入园从事澳州龙虾种苗培育的。进入育苗大棚,热浪袭来,如同进入了桑拿池,水产工程师曾贵生从池里抓起一只藏青色的大龙虾,估计体重不下150克,伸胡须踢前腿,一幅不甘心被捉的架势。曾贵生介绍,龙虾喜热怕冷,江口的气候、水质非常适合养殖。目前,园内400亩养殖水田已培肥,水草种植也准备就绪,公司繁殖的龙虾苗,即将投放首批养殖田,养殖效果如何,年底就能见分晓。他估计,每亩万把元的利润不成问题,眼见为实,示范的成果,就是带动农户的最佳动力。

  即将入园经营,拥有“以色列技术、欧盟安全标准”的万余平方米程控大棚的,是纽泰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副经理王孝利介绍,公司聘请了英国和以色列专家,指导农业技术和大棚的安装使用。相当于15亩地的大棚面积,年产蔬菜75万公斤左右,相当于普通耕地30亩左右。虽然是全智能化、无土栽培,但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闵孝的水质,完全能满足要求。高智能的设施,产量大,用工量少,整个大棚只要5个人就能“搞定”。公司将和农业部门联系,请国外专家不定期在铜仁进行相关培训,提升当地的农业技术、管理水平。

  据了解,目前,园内已集合18家企业、17家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务,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发展。

   示范显效

  记者在台农水产公司采访时,巧遇德旺乡的吴伟,向曾贵生打听虾苗价格、咨询养殖技术。曾贵生向他介绍,一亩田可放养虾苗5000到8000尾,每尾单价0.8元左右,养殖龙虾,水田要养肥,保证微生物充足,供龙虾“伙食”。在台湾养殖澳洲龙虾,供水要用水泵抽,仅电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江口的自然条件要优越得多,养殖成本也比较低,他坚信,澳洲龙虾这个产业,一定能在江口落地生根。

  鱼粮村的万景亮,曾在园区内一家蔬菜种植公司打工,今年开始自己承包土地种植蔬菜,5月28日下午,他采收的小瓜、茄子、萝卜和白菜等蔬菜,装满了三轮车。种菜之初,政府补助部分土地流转费,免费使用大棚,万景亮感觉市场是个未知数,但保证“打工收入”没问题。园区内同万景亮一样的蔬菜、水果规模种植户有23户。

  中练村的何有华,把官涛当成师傅,经常向他讨教养殖鲟鱼的经验。2010年,他在邻近的民和乡投资10多万元养殖冷水鱼,如今,年出产鲟鱼和三文鱼10万公斤左右,产值上百万元。通过红星冷水鱼养殖公司的带动,周边县、乡(镇)已发展冷水鱼养殖户10余家。本报记者 罗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