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学堂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06.2014  11:47

     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的云烟中走进公众视野,让人们更深切体悟到自身的精神基因——

 孔学堂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月10日,贵阳孔学堂六艺学宫高朋满座,座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专家、学者、媒体人聚智、聚心、聚力,让那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中古代圣贤治理民众心智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下沉,让那些曾经在民间断裂的中华文明如曙光绽放。

    怎样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人民日报理论部主任张首映所说,今天的座谈会开得非常好,恰逢其时。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5周年,我们党从革命党变成了执政65周年的党。在这样一个转折的历史时期,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党自信、成熟,一种立足于中华大地,走向世界的表现。各位专家学者从五千年文明从古到今贯通起来,从周公、孔子一直讲到今天的青年。这种贯通感给人非常强烈的印象。

    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的云烟中走进公众视野,让普通人蓦然发现这就是自身的精神基因。

    曾经,中国人在国外旅行不受人待见,因为其行为举止有失体统,蕴藏的精神基因丢失了,没有得到那些内化于心、外化于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曾经,社会上出现拜金主义、冷漠心理、诚信丧失……如今,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外贸经济总量排名第一。如今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风气正浓;“最美考生”夺刀斗凶受伤憾失高考,“道德考试”获满分刚刚发生。

    一边是崇德向善的璀璨,一边是道德沦丧的阴霾,让人思索事物的两面性、极端性,让人看到中间层游离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那核心层跑哪里去了?这正是当前贵阳孔学堂发端兴旺之处。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怎样以大众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解出这道题的“最大公约数”,是6月10日座谈会上热议的话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说,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西方先进文明,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这样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部副主任冯颜利说,将古代的“仁义礼智信”更新为“人义法自信”,弘扬核心价值观,要以人为本,法治是保障,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的自由观。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说,我们要思考一个好的道德理念或者体系,怎么样成为大众身上的东西。我现在很期待贵阳孔学堂的教化风气,希望贵州省报之以德、齐之以礼,给社会做一个榜样。希望全社会重建高雅文化。

    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认为,在社会群体中,“社会存在”往往主导“社会意识”,对于未来,当代文化转换与创新往哪个方向走。我以为更要在农耕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上做文章。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发扬光大,不能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我们更要在重点人群的表率上下功夫。道德建设是你在举手投足,在你不经意之间给别人的影响,那叫家风、党风。还有制度建设,一整套新的健康习俗。

    贵州大学中华文化书院荣誉院长、教授张新民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激活生命中的价值感,外化为我们的行动,变成文化的行为非常重要。其实人整天面对的是小家、大家(单位)和国家,行事处人必须做好,其前提要有合理的硬件、软件等物质条件,做事的人要有一定的知识、涵养和技术,要懂得平衡道德的天平。(周 静)

     文化时评:

     贵州文化越来越有范儿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这个夏天,一幕幕文化大戏正在上演或者即将开场,“报幕词”掷地有声,振奋人心。

    历经9年精心打造的“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跃升为“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由主体、配套、联动三个层面的活动贯穿在“五一”黄金周、避暑季、暑假、旅发大会、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重要时间节点。活动内容蔚为大观,各类彰显贵州文化元素,挖掘最大文化“富矿”的原生态文化活动花开省内外。

    8月,第24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将在贵阳启幕。眼下,这个旨在掀起全民阅读热潮的盛事,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各种相对应的商务和学术活动,已经惹得人们争相谈论阅读。

    贵阳孔学堂,贵州致力打造的文化高地,其建设被写入省委决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力度之大全国罕见。节庆期间,孔学堂成了市民们心爱的地方——猜谜、看戏、写对联、听讲座。一年多来,几乎每个双休日,孔学堂都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市民踊跃自愿参加。王蒙、杜维明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共举办了150余场精彩讲座,深受欢迎。

    孔学堂书局和孔学堂杂志社即将正式揭牌。以书局、杂志社获批为标志,孔学堂建设全面提速。此外,孔学堂网站将打造网上线上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孔学堂艺术团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美德……

    如今,“孔学堂效应”已经辐射到黔中大地。一场场“道德讲堂”活动正此起彼落地在全省市、县的机关、校园、社区、乡镇等开展,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

    全国性、全省性的文化活动不鲜见,市(州)、县(市、区)的也精彩纷呈,照样吸引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刚刚在剑江河畔落幕的第八届中国贵州“都匀毛尖茶文化节”,举办了全国100名将军、100名艺术家公益书画作品,以及万人品茗、祭茶神、游茶山等系列茶文化主题活动,令喝茶都那么意味悠长。

    贵州文化就这样“”了,积蓄的能量就这样“”了。时间的沉甸甸的分量被积累出来,翻看贵州近年的文化事项,强烈感受得到的是文化创意的点滴累积,文化大事的空前盛况。

    这一抹文化的绚丽之色“当春乃发生”。文化的“神来之笔”,书写着贵州气韵和神奇、丰富与多元。文化,这一“”下去,笔酣墨饱,笔走龙蛇,笔下生风,呼啦啦荡开了贵州的满绿的夏天。有了文化自信的贵州人茅塞顿开,文化大戏、好戏连台。“文化,成了让世界了解贵州”的一道大门,这个门,今天进一步敞开。大门敞开了,带来了更多的源头活水,带来了气象万千,也在潜移默化地催发人的思想嬗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贵州正以超乎寻常的开放姿态昂首前行。绿深似海、才情四溢的贵州越是开放,越是前进,就越大气,步伐就越豪迈,贵州就越精彩。

    贵州的文化携同贵州的形象,越走越有“”,越走越有“范儿”,越走越有“”。今夏的贵州,可以一边品读书卷幽香,一边游走多彩贵州,一边欣赏文化艺术。

    贵州文化与贵州形象,相伴相随,相融相合,相辅相成。文化,从来都连着国事;文化,更连着贵州的心事。

    如今,经过贵州人智慧地努力,并且伴随着不同思想、文化、理念的碰撞和交融,贵州文化的潜在价值逐渐被发现、认知和传播。

    先贤范蠡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西方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机遇要抓住,没有机遇,创造机遇也要上;支点要找准,没有支点,创造支点也要上。

    一个个文化创意因子,都饱含着贵州对发展的渴望;一个个“妙手偶得”,都蕴藏着循序渐进的积累;一个个并非毫无征兆的“意外”,都有其背后的必然逻辑。

    文化品格是一个地区的灵魂。贵州人用炽热的情感,用非凡的才智,用一以贯之的实干和坚韧,不断丰富着贵州文化和精神的内涵,寻找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百花园里的独特价值和地位。文化之花次第开,连成一串美丽的项珠,这正紧贴着历史的律动,正契合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黄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