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13.06.2014  18:07

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言摘登

   核心提示

  “一方净土融先贤智慧,庙堂书院集百家争鸣。”6月10日,在贵阳孔学堂,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与省文明委联合召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省内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文化自信以及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核心价值观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邓纯东(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时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断,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基本国情。”这个论断,我个人体会是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包括党的建设许多操作性的办法,任务实施,举措的实行,和过去的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根据这个论断,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关系,我们看得很清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多内容,直接作用于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有它现实的积极意义。比如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在今天仍然有它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国家的治理、社会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是仍然有积极的意义的,是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实践中,应该加以倡导和弘扬的。

  冯颜利(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部副主任):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社会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发掘和重审五千年中华价值观,主要是要与其传统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特别强调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就是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另外,要防止走两个极端:一是中国古代什么都有,复古的倾向。二是全盘西化。这都是极端。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丰富的价值观念体系,集中体现为“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称为儒家“五常”,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始终,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我们借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某些方面的形式和内容,但更充实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实在内涵,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可以将“仁义礼智信”创新发展为“人义法自信”。

  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方略,堪称治国理民的不二法门。

  “道之以德”,就是用道德引导民众向上。道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是社会向上的引绳。只有推行普遍的道德教育,方能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才会有社会的长治久安。道德缺失的社会,物质生产再发达,也只是失去灵魂的卓越,不可能持久。

  “齐之以礼”,就是用礼来整齐大众的行为方式。道德是抽象的范畴,触之无形,视之无色,嗅之无味,弄不好就讲空了,虚无缥缈,落不到实处。要使德具有可操作性,必须进行有效的转换,使之具象化,这就是礼。

  我国近年提出24字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举措可理解为“道之以德”;继之而来的应该是“齐之以礼”,将核心价值观的各条目落到实处。

  儒家“人学”中最优秀的思想内核,就是从不同侧面和层次,教人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人格、有道德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些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宝贵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资源。

  赖永海(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培育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实际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功能,巨大的包容性、强大的生命力,早就被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在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上,很难有一种文化能跟中国文化相比。

  我认为,儒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人学”,主要是回答三个问题:何为人?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人有三种关系,一个中心三个关系。一个中心就是个人行为,五日三省吾身。心智要不断提升,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三个关系:人际关系,价值关系,人与社会、国家、天下的关系。孔子的概括为吾道一以贯之。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经被联合国推定为普遍的伦理。所以说,儒家思想不仅仅对中国,甚至对整个世界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家庭关系,只要存在了家庭,仁爱、孝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重要的成分。三是人跟社会、国家的关系。儒家思想有非常宝贵的忧患意识的担当角色,也就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指导。这些理论体现出的最核心的精神,跟整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可以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是可以成为很重要的构成。

  吴大华(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其中也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法律思维、法律观念、法律行为模式。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祖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法律文化,这些法律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来说有几个方面的思想:包括民本主义精神。民本主义就是民为帮本,在立法、司法、执法等等方面,都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今天值得借鉴。

  王晓卫(贵州省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省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方位的。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常变常新、兼容并包的。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每一类型,也是缤纷多彩的,每一类型的各部分是相互影响的。

  要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方位的,是常变常新,兼包并容的,每一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的,这样才懂得中华文化何以博大精深。历史上有过大唐盛世,之所以是盛世,与它的文化多样,兼包并容密切相关。大唐盛世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胡人,很多的舞蹈歌曲都是来自胡人。我们要创造我们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