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扶贫开发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 访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

04.06.2014  20:09

       

        2013年12月8日,贵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  ...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给参观人员介绍产业扶贫
  2013年12月8日,贵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脱贫目标;健全对象识别和帮扶的“瞄准”机制,把扶贫资源瞄准真正需要帮助的帮扶人群。这意味着贵州扶贫开发将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迈进,探索扶贫到户到人的精确扶贫模式,实现整体脱贫与单独脱贫的创新尝试。
  为此,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
  记者:12月21日,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全省经济工作会上指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就是要做到对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这意味着贵州扶贫开发将从“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迈出新步伐,请介绍一下实施“精准扶贫”的目的与意义。
  叶韬:这几年来,通过构建大扶贫格局,让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效果明显。以前扶贫开发大多以大区域扶贫为主,实施整村、整乡甚至整县推进,扶贫开发产业在一个大的区域内开花结果,惠及广大贫困农民。由于扶贫龙头企业数量实力不足,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能力弱,仅靠财政扶贫资金难以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贫困农户千差万别,有的有劳动能力,有的没有劳动能力。在精确扶贫中,到户扶贫要差别对待,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实施产业项目覆盖,使他们增加收入。同时建立扶贫到户专项基金,制订专项管理制度,让贫困户专享、专用、特惠、可持续地使用基金,杜绝扶贫到户资金对贫困村农户平均享有的现象。而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用低保等社会保障资金保起来。同时,精确扶贫要加大贫困户能力建设力度,贫困户发展能力要与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和扶贫力度相匹配,要把对贫困户“授之以渔”的技能培训和能力发展作为重点,全面提高贫困户的自主发展能力,以发挥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记者: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关键是什么?
  叶韬: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关键是把“责任到县、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落到实处。这次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实施精准扶贫方略,重点是摸清谁是贫困人口、贫困程度如何、为何贫困、怎样脱贫、谁来帮扶的问题。核心是解决长期贫困开发工作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老大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好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三重大问题。我的理解,扶谁的贫:就是准确找出扶贫对象问题。通过实物工作法和民主评困等方式,根据国家关于以县为单位、动态管理、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的识别要求,准确识别出扶贫对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谁去扶贫:就是要按照省负总责、市州协调、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按照分级负责、分工负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做到“一村一同步小康扶贫工作队、一户一脱贫致富责任人”,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不脱贫、不脱钩、不撤队。怎么扶贫:就是以建档立卡为基础,一是找准致贫原因,二是制定每村每户的帮扶规划,三是有计划实行“六个到村到户”,四是限时脱贫致富。
        记者:贵州省扶贫办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职能部门,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上有哪些打算和具体措施?
  叶韬:我们的考虑是,优先在50个贫困县、100个一类贫困乡镇和5486个一类贫困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具体工作是,坚持“以县为单位、动态管理、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的原则,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基础上,2014年上半年,完成进村入户调查,摸清我省贫困人口底数。同时要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强化产业扶贫资金保障、着力改革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方式,解决县、乡、村自主安排资金、安排项目、提高扶贫成效的问题;
  第二,除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外,无论是竞争性项目还是非竞争性项目到村后,一律由贫困户申报,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切实解决扶贫对象主体地位问题;
  第三,多渠道筹集产业扶贫资金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制约,解决有钱干事的问题;
  第四,以农民建立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产业扶贫水平,着力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机制问题;
  第五,加强扶贫项目的科技支撑,促进群众有效增收,解决扶贫产业的品种、品质、品牌问题;
  第六,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进退机制。按照“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要求,对每年进、退的扶贫对象均为村民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村民收入评定,经过“三榜公示”无异议后,按程序报经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民政部门确认后实行进退并同同步在全省贫困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更新,逐步实现与公安、民政、卫生等部门信息网的实时共享。
  记者:扶贫工作机制的转变意味着扶贫工作管理体制也将随之转变,在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的同时,将如何创新扶贫攻坚管理体制?
  叶韬:今后,我们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的同时,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省负总责、市州统筹、县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扶贫攻坚管理体制。即:省委省政府主要对省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负责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组织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规划和产业规划,整合省内资源予以支持。市(州)党委、政府主要按照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加强对所辖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建立分级负责和分级监管的工作机制。贫困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切实做到结队帮扶干部、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实现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扶持。
  记者: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新机制相配套的扶贫攻坚管理体制有哪些具体办法?
  叶韬:一是项目审批权限上下放到县。本着“小步快走”和“积极、审慎、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的制度,扶持项目由县自行审批,报省备案。考虑到一次奖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短期内拟采取分级负责的过度办法进行管理,由省、县分级审批项目,今后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后,视各地工作情况,实现审批权限全部下放;二是明确各级扶贫部门的责任。省级层面重要负责扶贫开发政策措施的制定、全省扶贫规划编制、资源整合、资金和项目的监管、绩效考核(在本办法试行期间,还负责县审批项目审查备案和省级竞争性分配方案到县项目的立项审批)。市级层面主要负责资金和项目的监管,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查,协调所辖各县资金和项目的安排的统筹、协调。县级层面主要负责编制本及分配规划,建设项目库,确定年度项目扶持重点区域和和扶贫对象,选择、审批、验收项目,审批实施方案,对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管、验收,定期向上级项目主管部门报告项目实施情况等。乡(镇)层面主要负责扶贫项目监管,项目竣工后初检,最后由县级对项目进行验收;三是项目实施组织形式。扶贫项目实施单位为扶贫项目申报单位,实施单位必须承担扶贫责任,建立贫困户联结机制,确保扶贫对象收益。在收益农户自愿的前提下,扶贫项目可以由项目实施单位协议委托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大户组织实施。四是改革扶贫资金报账方式,实行乡镇财政分局报账,减少资金拨付流程,加快扶贫资金报账制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五)是改革项目监管方式,规范流程,强化过程监督,创新监管方式,实行公示制度,加大监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