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要点》的通知

04.06.2014  20:24

 

黔扶通〔2014〕35号

 

 

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关于印发《 2014 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要点 》的通知

 

各市(州)、贵安新区、仁怀市、威宁县,各县(市、区、特区)扶贫办(局):

经省办研究同意,现将《2014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4年4月23日

 

 

 

 

2014 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2014年是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扶贫开发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扶贫开发的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切实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二、预期目标

2014年,实现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5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8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减少扶贫对象150万人以上(按2300元扶贫标准),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平均指标达到2011年省内先进地区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一)认真学习中央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

1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真扶贫、扶真贫”的意义,从全局和战略抓扶贫,从治国理政高度抓扶贫,用重中之重的思想抓扶贫,转变作风抓扶贫,用科学态度抓扶贫,用底线思维抓扶贫,用精准扶贫的理念抓扶贫的七大战略思想。

2 .大力抓好中办发25号文件贯彻落实。 坚持贯彻落实中办发25号文件,及时了解各级扶贫部门贯彻落实文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文件提出的“六项机制改革和十项重点工作”,出台我省《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协调有关部门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并组织实施。

(二)大力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破除扶贫攻坚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在全省范围配置扶贫资源。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内生动力,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下放权利、加强监管、创新机制、先行先试、探索路子,为全国扶贫开发作出示范。

1 .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 制定贫困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从2014年起对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扶贫导向考核,研究建立贫困县的考核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承诺机制、退出机制,完善扶贫开发绩效评估体系。

2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建立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精准管理机制、精准进退机制,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全面完成900万人、9000个村的建档立卡工作。建成“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联通的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的“全省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在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识别基础上,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到村到户帮扶规划,全面开展以“六个到村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措施,做到县级实施规划与精准扶贫的两个轮子一起转,注重精准扶贫与区域化、产业化高度结合,精准扶贫与六个到村到户的高度融合。

3 .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一是改进资金分配方式。2014年,将中央和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50%以上直接分配到县,由县级审批项目。二是开展减贫包干试点。从全省13个经济发展困难县中,选择3-5个好、中、差的县开展“减贫包干试点”。三是改革资金绩效评估方式。由部门内部评估转变为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独立开展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估。

4 .改革财政扶贫项目管理机制。 改革扶贫项目审批和管理方式。2014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开始下放到县。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实行扶贫项目县级审批、省市(州)备案,乡(镇)实施和初检、县级验收、加快乡(镇)级报帐制管理。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扶贫项目,将有关改革性内容纳入国家制定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省、市(州)两级将主要精力放在扶贫项目资金监管上,县(市)级根据中央政策和当地实际,科学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建立科学、规范的扶贫项目库。

5 .创新金融扶贫机制。 进一步开展小额信贷试点工作,完善创新小额信贷到户扶贫形式。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四权建立,积极开展诚信村、寨建设。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扶贫投融资担保平台,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资发起设立阳光共济扶贫产业发展基金。

6 .健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帮扶机制。 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扶贫工作机制,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从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分期分批向全省贫困乡镇、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真蹲实驻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不稳定脱贫,队伍不能撤。各级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主要帮助配合帮扶村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做好贫困人口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等工作,落实“六个到村到户”,帮助帮扶村和贫困户协调并落实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重点帮扶措施,帮助帮扶对象发展生产、提高素质,在规定时限内帮助帮扶对象稳定脱贫致富。与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建立驻村工作队在扶贫脱贫奔小康建设工作上的协作、联动考核机制,推动驻村工作队规范化、制度化。

(三)大力推进产业扶贫

1 .着力推进十大扶贫产业。 围绕全省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扶贫专项规划,做大做强十大扶贫特色优势产业。2014年完成种植核桃150万亩,建成中药材基地30万亩,投放畜禽26万个羊单位,完成脱毒马铃薯优质14万亩扩繁、200万亩大田移栽任务。新造油茶林10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5万亩,建成扶贫蔬菜产业园区和产业带220万亩,新建精品水果基地12万亩,打造及命名5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县和10个乡村旅游产业扶贫示范点。

2 .着力发展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 按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区域推进示范带动的要求,继续选择十大扶贫攻坚示范县,加快示范县脱贫致富步伐。雷山立足以乡村旅游、茶产业,创建乡村旅游扶贫攻坚示范县。麻江立足以产业特色,创建精品果蔬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思南立足以园带区、以区促业、以业带户,创建现代农业扶贫攻坚示范县。平塘立足以山地高效农业,创建“绿色有机”扶贫攻坚示范县。德江立足以园区建设,创建“生态养殖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岑巩立足以思州柚、茶叶、生态畜牧业,创建“思州精品”扶贫攻坚示范县。普定立足以花卉苗木、核桃、精品水果,创建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安龙立足以蔬菜、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创建蔬菜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普安立足以核桃、茶叶、烤烟、草地生态畜牧业,创建“四大”特色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大方立足以天麻、丹参、党参,创建中药材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纳雍立足以核桃、中药材、草地生态畜牧业,创建干果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县。

3 .着力创新十大产业园区。 以创新破瓶颈,实现原有20个省级重点扶持的园区基本成型,部分园区继续位于全省前列,其余省级园区建设进度加快;启动建设一批新园区,力争新增一批扶贫园区跻身省级重点园区前列。实现扶贫园区的新突破,以“六个突出”、“六个着力”为重点(即突出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突出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经营主体培育、突出生产要素聚集、突出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着力做大产业规模、着力创建品牌开拓市场、着力强化科技服务、着力打造支撑平台、着力提高综合效益、着力增强示范辐射和扶贫带动作用),实现园区建设大的进步。

4 .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扶贫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乡村党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农户互助合作、技术部门+乡镇政府(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政府+银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六种成功模式,创新扶贫精准制导机制、扶贫效益到户机制、扶贫项目实施机制、扶贫资金使用机制、扶贫项目产权经营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扶贫项目实施成功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大力推进素质提升

1.围绕“四化同步”,以提升贫困人的素质为目标,采取职业教育进校区、进工厂,农业实用技术进基地、进园区、对口帮扶异地培训、转移等多种行之有效方式,与省教委、社保厅、农委、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密切协作,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按每年60万户的规模在3年内对建档立卡户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减贫脱贫。围绕教育“9+3”计划,充分发挥省教委100所职校的作用,提升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围绕产业扶贫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实施“雨露计划·1户1人”计划,完成2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完成“圆梦行动·助学工程”0.5万人(次)和实施“雨露计划·助学工程”3万人(次)按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完成好“雨露计划”试点工作的交办任务。组织各级、各类贫困地区干部1万人(次)培训。

2.按提高会议质量,减少会议数量,实行以会代训,提高会议成效的要求,统筹安排以下会议。 国家层面 6月中下旬争取国务院扶贫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会议。7月在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中召开生态文明与反贫困分论坛会议。9月召开第十一届(2014)中国羊产业发展大会。 省级层面: 9月召开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现场会。 省办层面: 5月初召开对口帮扶工作会议。5月中旬召开精准扶贫工作会议。8月召开果蔬产业发展会议。9月召开集团帮扶重大事项推进工作会议。10月召开油茶产业发展会议。11月召开核桃产业发展会议。

(五)大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 六项行动计划

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村级道路、饮水安全、教育扶贫、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乡村旅游、危房改造等重点工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亿元,对贫困农户3.34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亿元,组织实施700口小康水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0.8亿元,在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县和民族特色村寨择优确定54个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开展示范工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0.5亿元,组织实施150公里小康路建设。

(六)大力推进社会扶贫

1 .积极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加大向8个帮扶城市争取财政援助资金力度。结合我省精准扶贫要求,引导帮扶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充分发挥帮扶资金,项目引领性、示范性、探索性的作用。深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帮扶双方共建1个以上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各市(州)、省旅游局与对口帮扶城市互为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力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引企入黔工作,有效承接帮扶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继续加大双方党政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挂职、交流工作力度。建立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培育帮扶双方的精品旅游线路。

2 .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加强与相关中央定点扶贫单位的沟通交流,围绕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和三大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指导各县编制科学合理的定点扶贫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签订帮扶协议,以规划引领定点扶贫工作。加强与省委组织部、省直工委等部门的合作,做好干部驻村工作,以帮助乡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推动构建群众工作网络等开展驻村工作。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3 .集团帮扶。 扎实推行党政领导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集团帮扶模式。继续推动省领导联系的县、定点的乡在3年时间内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加强指导集团帮扶项目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督促各县抓好项目实施。

4 .积极推动重大事项帮扶。 继续全面实施扶贫攻坚重大事项推进行动,健全大扶贫领导体制,各市(州)和相关省直厅局主要负责人与贵州省委签订扶贫攻坚重大事项目标责任书,建立省委、省政府负总责,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省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省直各厅局各司其职,市(州)具体负责,县乡狠抓落实,实施与扶贫绩效考评挂钩、群众主体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管理体系,对省直部门、市(州)、县实行“定部门、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限、定奖惩”的责任机制。

四、组织保障

(一)转变机关作风。 全面落实办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建制任务,强化规章制度刚性执行,形成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巩固提升活动成果。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开展驻村帮扶,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办机关《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项整治方案》以及《贵州省扶贫办整顿机关作风实施方案》。

(二)加强工作落实。 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六大改革,五大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突出抓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三个十工程”、“劳动力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处室、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以责任制促落实、以责任制保成效。严格实行月目标检查制度,列入全年目标任务和评先选优考核。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全年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配合省人大《贵州省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

(三)做好扶贫宣传工作。 加强对各地扶贫宣传工作的指导,把扶贫宣传和其他业务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同步检查、同步推进。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中办发25号文件开展宣传。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扶贫开发领域,不断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活力。

(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履行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反腐倡廉的法规教育和警示教育,夯实廉洁从政思想基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党组主体责任、纪检监督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规范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强化对财政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分配使用和运行情况,办机关党员干部遵守各项纪律情况,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委十项规定情况的监督。加大对违纪违法问题查处力度,保障本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附件原件下载:2014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要点